秦川覺得各種陶坯一起混燒,不好算損失率。他讓鷹西通知捏陶坯的人,找個手藝最好的,每種陶坯捏一個樣闆出來,其他人再照着樣闆捏。
這樣捏出來的陶坯,雖會有差異,但好歹都是一樣的東西。大點小點無所謂,醜點也無所謂,隻要燒出來能用就行。
鷹西也讓十個捏陶坯的人重新分了組,手藝不好的就揉泥搓泥,把淤泥裡面的石子和一些雜質挑出來。
手藝好一些的人就負責把揉搓好的泥團捏成想要的形狀,這樣一調整,加上秦川讓幾個人做了一批圓形的石闆,用來做轉盤,捏陶坯的人的速度加快了好多。
因為大水窪的淤泥粘性非常好,燒出來的陶器是黑陶,秦川覺得光一個顔色不好看,他記得最原始的釉就是草木灰水加粘土。
從土窯裡燒完火,扒出來的灰經過捶打研磨後,再過細篩,篩出來的細細灰加上泥,兌水攪拌均勻,就是一種原始的草木灰釉了。
這次捏陶坯的人捏了幾百個碗,三個窯就光燒制這一批碗。秦川讓鷹西把三個土窯裡裝的陶坯的數量記錄好,再把三個窯的燒火時間做個調整,看看最後出來的成品有什麼差距。
第一個大窯燒了兩百個碗,木材燒了一天一夜,熄火後冷置一天一夜。最後出來的成品有三分之二是好的。
第二個小窯燒了一百個碗,燒了兩天一夜,熄火後冷置兩天,最後出來的成品隻有一半。
第三個大窯也燒了兩百個碗,燒了一天,熄火後冷置一夜,最後出來的成品隻有一小半。
三個土窯燒出來成品的情況各不相同,秦川猜這種小型的陶器的燒制時間一天一夜是最好的。
這一批陶碗的成品有兩百多個,秦川準備再燒一批碗後,就燒大型的陶器。鷹西這幾天很忙,碗的數量多,他每次裝一個窯,就要來回數好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