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2 章·放心去飛
大四的最後一個學期,我們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三種人。第一種是要讀研的人,無論是保研的還是考研成功的;第二種是要工作的人,無論是在實習的還是簽了三方協議的;第三種是還沒着落的人,無論是考研失敗的還是尚未找到實習或就業意向的。
如果各用一個字來形容這三種人,那麼第一種人就是“閑”,第二種人就是“忙”,第三種人就是“急”。我自然是第二種人,也是我們班上的主力人群。很慶幸我們那個時候沒有遇上什麼金融風暴或者經濟危機,大家基本上都能有個還可以的着落。
這段時間我們讨論得最多的話題是“薪水”。隔三差五,就會傳來各種各樣的消息:什麼隔壁系裡某某某已經簽了個五位數的 offer;什麼哪個學院某牛人直接去香港拿了好幾十萬的年薪;還有就是誰誰誰的老爸給了幾百萬自己創業去了。
想想自己馬上就要和公司簽署的合約,本來我并沒有什麼特别的感受,但被這些極具刺激性的消息三番五次地轟炸,于是一想到自己“薪水”那一欄上最多也就隻有區區三個零,心裡還是有點兒别扭的。
好在看着身邊還有若幹倒黴的兄弟至今未有着落,天天着急地奔波于各大招聘會,打印的簡曆估計已經能把咱寝室門口文印室的業績狠狠提升一番了,這幸災樂禍的心理還真是好用:比上不足,比下還算有餘吧!
另外一個讨論得很多的話題是“戶口”。對于大部分外地來滬讀書的同學而言,能拿到一個上海戶口從某種意義上比多拿一點薪水可重要多了。在中國,上海這個城市的戶口依然像金子一樣吸引着全國人民,仿佛大家覺得隻要有了它,未來就有了無限的希望和保證。也正因如此,上海戶口幾乎成為了全國最難拿到的戶口之一。
記得我們那一年對于應屆畢業生的政策是填藍表,然後打分。反正就是把你從小到大能證明自己優秀的什麼證啊、榮譽啊、發明啊、專利啊,統統一古腦兒地全給貼上去。這個時候好多人都後悔當初為什麼沒有去多考個這個、多拿個那個。
我已經不記得在畢業前究竟填了多少表、遞了多少材料、辦了多少手續、跑了多少窗口。反正 6 月份,當大家最後一次團聚在一起,穿上長袍大褂,一個一個地上台從老院士手裡接過那個本本的時候,我們真的有一種想把所有東西都扔上天的沖動:我們畢業了!
晚上,我們包下了學校附近的一個酒樓,學院全體同學一起吃散夥飯。我隻記得到後來,服務員都來不及把喝空的酒瓶拿下去。整個大廳裡,有搶着和院系領導照相的,有三五成群喝得抱在一起依依惜别的,有借着酒勁終于在最後時刻向某某人告白的,而更多的還是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可勁地惜别和祝福。
我們寝室四個人,除了老四沒能留在上海外,老大保研在了本校,老二考研去了中科院,我去了浦東工作。我們一起喝得爛醉,畢竟四年的生活終于劃上了句号,大家都要各奔東西。
吃完飯,盡管沒有人還保持着清醒,但大家都不肯回去,都想再延續些什麼。于是陸陸續續的,我們分成了很多撥,我和十幾個人去了 KTV,我們要把心中的感受都吼出來!
終于還是走到這一天,要奔向各自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