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地勢的原因,還是真的佛祖顯靈,當我們逐漸駛近靈山景區的時候,太湖的藍藻消失了,空氣也重新恢複了清新的味道。據說靈山大佛由三山環抱、氣勢雄偉壯觀:大佛南面太湖,背倚靈山,左挽青龍(山),右牽白虎(山),此等地靈形勝、風水佳絕,實在為難得的佛國寶地。
可是,當我們真正來到靈山的大門口時,我倒覺得這裡更像是一個現代的主題公園。可能是我對古物太過執念了,畢竟靈山大佛是現代才修建的,也許一開始就把旅遊和商業考慮在了很重要的地位,不然的話門票也不會一下子就收到了 150 元。
景區的介紹說:靈山的曆史可追溯到 1000 多年前的唐代,相傳玄奘西天取經歸來,遊曆東南到此,來到現在的小靈山,見“層巒叢翠”,景色非凡,大為贊賞,曰“無殊西竺國靈鹫之勝也”!于是就給此山起名小靈山。印度的靈鹫山,就是釋迦牟尼得道成佛的地方,是著名的佛教聖地,并囑大弟子窺基在這裡主持開法。小靈山寺就由此逐漸發展。
不過我倒覺得:也許玄奘真的給這裡命了名,但真正把這裡開發出來的除了政府和商人外,還有那位聞名遐迩的趙樸初先生。按照趙樸初先生提出的神州“五方五佛”的理念:伴随着靈山大佛的建成,得以圓滿了東方靈山大佛、南方天壇大佛、西方樂山大佛、北方雲岡大佛、中原龍門大佛之“五方五佛”的格局。
我在這裡并沒有對趙樸初不尊敬的意思,隻是我覺得不應該把靈山大佛、天壇大佛和樂山大佛、雲岡大佛、龍門大佛放在一塊兒,因為顯然前兩位并不純粹是為了信仰和天下衆生而建造的,而後面的三位,特别是樂山大佛,其開鑿始者海通和尚,看見古代的樂山三江彙流之處,水勢相當的兇猛,舟輯至此往往被颠覆,每當夏汛,江水直搗山壁,常常造成船毀人亡的悲劇,于是便立志憑崖開鑿彌勒佛大像,欲仰仗無邊法力,“易暴浪為安流”,減殺水勢,永鎮風濤。
史載:海通禅師遍行大江南北、江淮兩湖一帶募化錢财,開鑿大佛。佛像動工後,地方官竟前來索賄營造經費,海通嚴詞拒絕道“自目可剜,佛财難得”,地方官仗勢欺人,反而說:“嘗試将來”。海通從容“自抉其目,捧盤緻之”,“吏因大驚,奔走祈悔”。雖然現在的官員或許不敢“嘗試将來”,但單就眼前這龐大的園區、高昂的門票、無處不消費的布局,其“善舉何在”,“猶難得知”!
信徒說我盡在那兒瞎感慨,我聳聳肩,望了望不遠處高聳的佛像,既來之則安之,走吧,但願心誠則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