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中文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中文 > 師尊棄我,抄他老窩 > 第326章 大昭國師

第326章 大昭國師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怒火中燒之際,他正要遣人傳召有悔真人,不想他倒自己前來求見。

帝王陰沉盯了他片刻,森森道:“大國師去年曾言說,‘東方既曉、幹戈玉帛’,是上天大開方便之門,以匡扶朕建立不世功業的機緣。”

“但這機緣現下卻狼子野心,多方勾連,竟意圖吞并整個大昭,緻使王朝面臨烽煙四起,山河破碎的危機。”

“有悔,你怎麼解釋?”

大國師效命帝王、受敕封至今近八年,這還是昭明帝第一次直呼其玄門法名,是真起了疑心、生了殺意。

有悔真人一身靈力流轉的朱紫法袍,手持拂塵,玉面長須,氣度高華,飄逸如仙,端的是不入塵世的高人形容。面對帝王随時可降下滅頂之罪的嚴厲質問,他依然是那副無波無瀾的神态,眼皮都沒動一下,隻微一欠身,頗有些寵辱不驚的從容:“帝君息怒,容山人回禀。”

“山人觀星推算,南疆原就注定難以守住。朝堂自是不會坐視外敵入侵,見死不救,但天意在上,也隻能盡人事而已。若實在救不了,竊以為對帝君而言,換個角度看來,邊界六境部分陷落也并非全無益處。隻是事涉朝政,山人不便妄言。”

禦座上兩道鷹隼般的目光銳利如箭,像是要透過那張仙風道骨的畫皮直刺他心底最深處,挖出其中一切隐秘。

足足半柱香後,昭明帝方才道:“說,朕恕你無罪。”

有悔真人不慌不忙道:“舉凡人性,錦上添花雖好,卻難以真正令人銘記在心,遠不如雪中送炭、救焚拯溺的恩情來得重要。”

“六族各自鎮守一境何止數萬年,其聲名影響根植于人心,以緻治下百姓隻知世家而不知朝堂。帝君誅滅他們後必然要盡快派駐吏員整治。民衆尚且心系舊主,難免暗懷怨怼。”

“若不加以處置聽之任之,後患無窮,帝君再如何施以仁政廣布恩澤,也未必能讓他們真正心服。若要徹底抹除其影響,卻難免要造下殺孽。山人鬥膽說一句,當年碧血境之事,想來帝君記憶猶新。”

最後一句多少會刺激到昭明帝。有悔真人稍作停頓,估摸着他最暴怒的一瞬過勁了,才拂塵一甩:“但如是外敵侵占疆域,殘害生民,黎庶必然群起而反之,越加招緻酷虐鎮|壓。”

“此時他們才會将帝君視作唯一的希望,日夜苦求,期盼帝君有朝一日能興兵誅伐無道,救萬民于水火。待朝堂做足準備,他們也早已深受苦難,慘不忍聞。”

“此時王師從天而降,誅除敵寇,光複天龍大地,有如神明。百姓必然自此奉帝君為救世聖主,感恩戴德死心塌地,日後決無他想。帝君非但無需沾染半分業障,反而占足了大義之名,即可建立功勳,收攏人心,豈非利大于弊?”

疆域淪喪的恥辱和悲壯,千民萬衆的生死與痛苦,由這個被敕封為大昭第一任大國師的世外高人口中說來,不過輕飄飄一句利弊權術以蔽之。

然而這番話偏偏說到了昭明帝心裡。對于百姓,尤其是六境之人,他實在很難生出多少悲憫之心。

兩人都似乎忘了,如此“功勳大義”的前提,是一朝帝王守不住江山國|土的罪愆與無能。即使曆經千秋萬世,也要被人诟病罹罵。

有悔真人低眉垂目,添上了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段:“帝君乃天命肩負重任之人,不世出的聖王雄主,自然深谙以屈求伸之道。隻要能守得中心三境固若金湯,一時的進退算不得什麼。真正需要着眼的,是長遠的利益、最終的結果。”

“聖人處事,相機因時,有變易無方底①,惟其可而已。天下權柄盡歸帝君之手,日後的史書如何寫,也不過是帝君一句口谕的事。隻要能如帝君所願,以哪種方式又有什麼關系?”

昭明帝不置可否,又沉沉盯了會,像是終于想起來似的轉了話頭:“大國師何事求見?”

心知今日這場足夠殺身的驚險算是過了,有悔真人又是淡然一甩拂塵,略略欠身:“禀帝君:原本承天塔第三層是準備煉化宮氏氣運,山人以為,眼下可暫做調整,先用于巫氏。”

“否則,待霜華處置完畢,再行建造第四層,巫氏嫡系的氣運恐已散逸。少了這一層,竣工之日遙遙,承天塔若不能發揮作用,等于前功盡棄。但一切皆憑帝君定奪,故而山人特來請鈞旨示下。”

帝王準了,又問道:“南疆巫氏集體出逃,僅有嫡系伏誅,對最後的結果有沒有影響?”

有悔真人斷然道:“六道氣運是承托王朝大業的支柱,倘若其中之一殘缺不全,于國運總有些關礙。”

“且南明金聖娘娘的怨怒之氣,需得六族阖族的性命魂魄為祭方能平息。平白少了這許多,難免讓真仙以為帝君不夠誠心,賜不死神藥之事,恐有曲折。”

昭明帝心中越發躁怒,隻是勉強按捺着沒太顯露出來。

自從謝煜重傷、十幾萬将士殒命,局勢就似乎日益朝着他措手不及的方向發展。巫氏這一下更是讓他隐隐察覺全盤失控的威脅。即将迎來的這場大戰,稍許處置不當,恐怕就是亡國滅種的下場。

國庫吃緊,最好先全力對付這頭。昭明帝本是想召大國師問一下,能否設法封存宮氏的氣運,暫停承天塔,待危機過去再繼續修築。

然而此時驟然聽聞“恐有曲折”,他隻覺心火瞬間沖上了頂門,根本無法容忍事情走向這個結局,起先的念頭也散了個幹淨。

“但也不是全無辦法。”就在帝王面罩烏雲時,大國師話鋒一轉。

“山人會竭力上禀帝君的虔心正意,代為周旋。如若真仙果然震怒,山人自當一力承下,定不教耽誤了帝君的萬世大業。待大局已定,再遣人搜捕巫氏餘孽,押回處置,也是一樣的。”

成功應對完昭明帝,他從容告退。行出一段距離,清逸出塵的玄門高人似有若無地一笑,眼底終于露出一點針尖般的譏诮。

身在局中,有悔真人格外清楚帝王想法的轉變。

所謂凝聚帝氣國運,最初昭明帝隻是将信将疑,更多的不過是給自己尋一個冠冕堂皇的由頭,堵天下、後人的悠悠衆口,免得在史書上留下為一己私|欲窮兵黩武、戰亂九境的污名。至于求得不死神藥,則純粹是抱着試試看的态度罷了。

但這些年連續誅殺三大世家都有驚無險,尚算順利。有悔真人不過稍加引導,再利用推演術展現一點提前預知天候、吉兇的神通,就讓他潛意識裡将一部分功勞歸結于承天塔的作用,并逐漸深信不疑。

投入越多、時間越長,越難以清醒地抽身,否則不啻是在自扇耳光。兼之權柄迅速集中的感覺實在太過美妙,幾乎沒有人在嘗到了這種甜頭後還能幹脆地放手。昭明帝躊躇滿志,沉溺不可自拔,那點希望也随之膨脹,從一兩分變成了八|九分。

天下熙熙,衆生如驢。隻消投其所好,吊出一把草料、一根蘿蔔,略施手段,他們便能如同上|瘾般竭力以求,心存僥幸自我說服,忽略背後的風險和不喜歡的真相,隻選擇認可自己願意相信的部分。

但凡能冷靜以對者,若非心性超脫,便是誘|惑不夠。聖賢尚且不可避過,而況欲|望深重至極的昭明帝?

然而那絲笑意和譏诮轉瞬即逝,如同有悔真人入世的真正目的一般,未曾被旁人察覺。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