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題還是策問題,題目内容很多,總結起來核心内容:“浮費彌廣”,其含義:朝廷的财政支出越來越多,越來越廣。列舉了民政、教化、兵力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考題比較務實,幾乎涉及了方方面面,由此可見,科舉在某種程度上足以選拔高素質綜合性人才。
策問的本質就是墨經貼義。
皇帝若曰:朕承祖宗之大統,先帝之休烈,深惟寡昧,未燭于理,志勤道遠,
治不加進。夙興夜寐,于茲三紀。朕德有所未至,教有所未孚,阙政尚多,和氣
或盩。田野雖辟,民多無聊。邊境雖安,兵不得撤。利入已浚,浮費彌廣。軍冗
而未練,官冗而未澄。庠序比興,禮樂未具。戶罕可封之俗,士忽胥讓之節。此
所以訟未息于虞、芮,刑未措于成、康。意在位者不以教化為心,治民者多以文
法為拘。禁防繁多,民不知避。叙法寬濫,吏不知懼。累系者衆,愁歎者多。仍
歲以來,災異數見。六月壬子,日食于朔。淫雨過節,暖氣不效。江河潰決,百
川騰溢。永思厥咎,深切在予。變不虛生,緣政而起。五事之失,六沴之作,劉
向所傳,呂氏所紀,五行何修而得其性?四時何行而順其令?非正陽之月,伐鼓
救變,其合于經乎?方盛夏之時,論囚報重,其考于古乎?京師諸夏之表則,王
教之淵源。百工淫巧無禁,豪右僣差不度。治當先内,或曰,何以為京師?政在
擿奸,或曰,不可撓獄市。推尋前世,探觀治迹。孝文尚老子而天下富殖。孝武
用儒術而海内虛耗。道非有弊,治奚不同?王政所由,形于詩道。周公《豳》詩,
王業也,而系之《國風》。宣王北伐,大事也,而載之《小雅》。周以冢宰制國
用,唐以宰相兼度支。錢谷,大計也。兵師,大衆也。何陳平之對,謂當責之内
史?韋洪質之言,不宜兼于宰相?錢貨之制,輕重之相權;命秩之差,虛實之相
養;水旱蓄積之備;邊陲守禦之方;圜法有九府之名;樂語有五均之義。富人強
國,尊君重朝。弭災緻祥,改薄從厚。此皆前世之急政,而當今之要務。子大夫
其悉意以陳,毋悼後害。?
題目翻譯過來大緻意思如下:
臣謹對曰:臣聞天下無事,則公卿之言輕于鴻毛;天下有事,則匹夫之言重
于泰山。非智有所不能,而明有所不察,緩急之勢異也。方其無事也,雖齊桓之
深信其臣,管仲之深得其君,以握手丁甯之間,将死深悲之言,而不能去其區區
之三豎。及其有事且急也,雖唐代宗之庸,程元振之用事,柳伉之賤且疏,而一
言以入之,不終朝而去其腹心之疾。夫言之于無事之世者,足以有所改為,而常
患于不信。言之于有事之世者,易以見信,而常患于不及改為。此忠臣志士之所
以深悲,天下之所以亂亡相尋,而世主之所以不悟也。今陛下處積安之時,乘不
拔之勢,拱手垂裳,而天下向風;動容變色,而海内震恐。雖有一事之失常,一
物之不獲,固未足以憂陛下也。所謂親策賢良之士者,以應故事而已。豈以臣言
為真足以有感于陛下耶?雖然,君以中求之,臣以實應之。陛下為是名也,臣敢
不為是實也。
伏惟制策有念祖宗先帝大業之重,而自處于寡昧,以為“志勤道遠,治不加
進”,臣竊以為陛下即位以來,歲曆三紀,更于事變,審于情僞,不為不熟矣。
而“治不加進”,雖臣亦疑之。然以為“志勤道遠”,則雖臣至愚,亦未敢以明
诏為然也。
夫志有不勤而道無遠。陛下苟知勤矣,則天下之事,粲然無不畢舉,又安以
訪臣為哉?今也猶以道遠為歎,則是陛下未知勤也。臣請言勤之說。夫天以日運,
故健;日月以日行,故明;水以日流,故不竭;人之四肢以日動,故無疾;器以
日用,故不蠹。天下者,大器也。久置而不用,則委靡廢放,日趨于弊而已矣。
陛下深居法宮之中,其憂勤而不息耶?臣不得而知也。其宴安而無為耶?臣不得
而知也。然所以知道遠之歎由陛下之不勤者,誠見陛下以天下之大,欲輕賦稅則
财不足,欲威四夷則兵不強,欲興利除害則無其人,欲敦世厲俗則無其具,大臣
不過遵用故事,小臣不過謹守簿書,上下相安,以苟歲月。此臣所以妄論陛下之
不勤也。
臣又竊聞之。自頃歲以來,大臣奏事,陛下無所诘問,直可之而已。臣始聞
而大懼,以為不信,及退而觀其效見,則臣亦不敢謂不信也。何則?人君之言,
與士庶不同。言脫于口,而四方傳之,捷于風雨。故太祖、太宗之世,天下皆諷
誦其言語,以為聳動之具。今陛下之所震怒而賜譴者,何人也?合于聖意誘而進
之者,何人也?所與朝夕論議深言者,何人也?越次躐等召而問訊之者,何人也?
四者,臣皆未之聞焉。此臣所以妄論陛下之不勤也。
臣願陛下條天下之事,其大者有幾,可用之人有幾。某事未治,某人未用,
雞鳴而起,曰:吾今日為某事,用某人。他日又曰:吾所為某事,其事果濟矣乎;
所用某人,其人果才矣乎。如是孜孜焉不違于心,屏去聲色,放遠善柔,親近賢
達,遠覽古今,凡此者勤之實也,而道何遠乎!
伏惟制策有“夙興夜寐,于今三紀。德有所未至,教有所未孚,阙政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