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正僵持着,子受出來了,他先是嗤笑,而後道:“姬發小兒給予冠了個‘纣’,予都沒有生氣,你也就這點兒心胸,難怪輸給成湯先祖。”
姬發:“别喊我。”夏商兩朝的戰争他并不想擁有姓名。
緊接着,商朝其他君主也跳出來輪着把履癸怼了一通。成湯是他們的祖先,更是開國君主,于情于理他們這些後輩都該幫着說話。倒是履癸那裡,許是還在為亡國的事情惱怒,又許是覺得丢人,居然一個前輩都沒出來,全靠着履癸一挑多。
看得嬴棠啧啧贊歎,還不忘抽空同嬴政扶蘇道:“是所謂‘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等到您的時候,您一定要把襄公穆公以及您的公子們全喊上,咱老秦人武德充沛,嗓門肯定也能蓋過大漢人!”
扶蘇一呆:“還有父皇?”之前不是都講過了大秦了嗎?
嬴棠點點頭:“他可是咱們華夏第一位皇帝,多少‘第一個’‘首次’他都占了,講皇帝卻不講始皇帝,您覺得這像樣子嗎?”
“但就這個情況看,好像出現在你的講述名單裡面并不是什麼好事啊。”公子将闾插了句嘴。
沒瞧見夏商那兒都快打起來了?
“那不一樣……咳咳,夠了!”他拔高了嗓門,拿起旁邊的擴音器,“這樣下去要不要講了?!”
這一下就蓋過了履癸和其他商朝君主的聲音,震得人耳膜都要碎了。
成湯和夏禹也适時出現,阻止了雙方的進一步争吵。
【其實商湯滅夏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畢竟夏到履癸的時候雖然已經衰弱了許多,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要滅掉這樣一個龐大的國家,自然也是無比艱難。商湯采取了一步步弱化的方略,先滅夏桀耳目葛國,又在伊尹的建議下,選擇了蟄伏積蓄力量。在這期間,湯又征服了一些曾經不肯歸商的方國,被夏桀得知後,将湯召去夏王都,囚禁在夏台。後來在伊尹仲虺向夏桀獻上無數珍寶美女,才成功讓湯被救回。】
“等等,”見夏禹臉上隐有愠色,履癸本不打算再說,但聽到曆史上的他居然“放虎歸山”,還是沒忍住,站出來為自己辯白,“予又不缺奇珍異寶,這子履都把造反兩個字甩到予臉上了,予居然還放了他?”
【誰知道啊?書裡是這麼說的。你為什麼不去問問曆史上的你自己呢?】
嬴棠攤手。
履癸一噎。
李世民卻另有一番看法:“你們不覺得這個故事有點兒耳熟麼?這樣的事情,曆史上不止發生過一次。”
對此,子受微笑,姬昌呵呵。
“确實,”衛青在劉徹的示意下,接過話,“當年,商纣王将周文王囚于羑裡,散宜生等人也是尋了無數珍寶,将文王換回……可我們之前所見的纣王,不像是會被财寶打動之人。”這兩段故事重疊度太高了。
“所謂被财寶打動,約莫也是托詞。在當時那種情況下,不釋放文王比釋放文王所帶來的危害大,”諸葛亮拿出一張布帛,在上作簡畫,“當時,殷商西有周方,東有夷人,若他鐵了心的要與周方為敵,難保東夷人不會趁虛而入。而若要将重心放在東夷上,就勢必不能在此時與周撕破臉。周畢竟是殷商的外服國,夷人卻是真正的‘非我族類’,兩相均衡之下,纣王決定釋放文王暫時與周人和解,好全力攻打東夷,也可理解。”
“如果從這個角度看,《左傳》中講:‘纣囚文王七年,諸侯皆從之囚。纣于是乎懼而歸之’,與其說是纣王懼怕文王的賢名,倒不如說,他更擔心的是腹背受敵。若文王死在朝歌、或是一直被囚,諸侯,尤其是西方諸國,定也害怕自己有朝一日會如文王一般。這時候,周人送來财寶,相當于遞了一個台階給彼此。周人換回文王,纣王也借此安撫諸侯。”周瑜隔着空和諸葛亮對起話來。
曹魏那裡,荀彧等一幹謀士也在讨論這個問題:“纣王所要面對的,還不僅僅是外敵,他自家也有很多内部矛盾——纣王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疏遠舊貴族,任用小臣,導緻了殷商内部很多大貴族的不滿,若這時與外界兩方都起矛盾,他說不定還會被自己人背刺。”
這段分析子受本人聽着十分滿意,連連點頭:“不錯不錯,沒想到後世竟有這麼多人才——你們是哪個朝的?”
諸葛亮拱手:“某為漢臣。”
周瑜面不改色心不跳:“某也是漢臣。”
荀彧毫不猶豫:“某亦為漢臣。”
“全是漢臣?”劉徹“喔”地一聲,“我大漢未來,當真是卧虎藏龍啊!”
“那你們怎麼看着不像在一塊兒的樣子?難道以你們的才能,竟不足以邁入中央,得帝王青睐?”不得不說,還得是嬴政,眼光就是如此毒辣。
朱橚哼哧哼哧地笑:“這個問題始皇陛下得去問曹操劉備和孫權。”
“那你倒不如讓他去問問漢靈帝。”朱棣低聲道。
造成後來這局面,漢靈帝功不可沒。
諸葛亮周瑜荀彧不好回答這個問題。而曹操劉備孫權,則拒絕回答這個問題。
劉徹立即皺起眉:“可是君主昏庸,不能認清賢才,知人善任?”
三人還是緘默。
嗯……怎麼說呢,當今陛下并不能算是昏庸。
劉協:對,隻是沒人聽我的而已。
他們這沉默反而讓劉徹認定了事實就是如此。他氣得狠狠一拍案幾:“我大漢可不能學那秦二世!你們那時候的皇帝是誰,讓他出來!”
劉協抱緊自己裝死——
說實在的,有時候真的很難忍住不在心中罵他的好父皇。
嬴棠趕忙出來打圓場:“要不,我們還是接着講吧,話題岔遠了。”
劉徹聞言也不好再追問,隻能重重歎一口氣:“瞧瞧,到這份上都不肯把皇帝招出來,真是我大漢之忠臣!”
知道這段曆史的人都沉默了。
不過那三人也确實沒撒謊,至少諸葛亮和荀彧,是實實在在一顆赤心向大漢的。這兩人一個因為阻止曹操加封九錫而被曹操疏遠,不久即憂慮而亡;一個到死都在念着“興複漢室,還于舊都”。
隻是二人所事之主,不是劉協而已。
秦臣們自劉徹拿秦二世當反例時起就一直偷偷觑嬴政的臉色,生怕他被激怒。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嬴政的心情似乎還不錯,嘴角甚至還有一絲微妙的笑意。
“陛下,您不生氣嗎?”内史騰道。
“有什麼好生氣的?他說的,是事實,本來正常人就不該學那個混賬。”
“而且……”嬴政嘴角的笑意慢慢擴大,“朕猜,”
“他大漢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