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中文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中文 > 等你回家 > 第10章 千年大計

第10章 千年大計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淳于溷:“隻是,你們日夜守着這座橋,終歸不是長久之計,治标不治本呀!”

隊員們都豎起耳朵,聽淳于溷有什麼高見。

“你想,你們看着這座橋,還有那座橋;看住了跳橋的,還有跳樓的呢……尋求一死的方法,還不是千千萬?”淳于溷道,“一味的‘堵’不是辦法,而重在‘疏’。其實,這問題的‘根兒’出在教育上。”

隊員們點頭傾聽。

淳于溷:“當今的社會,在國内外普遍内卷的大環境下,普通人,哪一個不是活的壓力山大?

如果,隻是單純因為生活的壓力,就尋死覓活的,這樣做,也未免有點兒懦弱了吧!

現在的人,抗挫能力不足,歸根結底還是教育的問題【1】。

記得我們小時候的教育是----累不累,看看英雄董存瑞;苦不苦,想想紅軍長征兩萬五。

而現在的教育是什麼呢?

學生是打不得,罵不得;畢業後,是比吃比穿比享受,什麼超前消費呀,什麼想花花,找巴巴……一路追逐‘名、利、食、色、睡’而去。這種追求,終會讓人疲憊不堪,最終走上絕望。

如果能夠腳踏實地的,有多少錢辦多大的事兒,怎麼可能被房貸、車貸壓得喘不過氣?

所以說,政府說的‘跳橋’是‘他的個人行為!’也并非,一點兒道理也沒有。終歸,政府沒有逼着誰去‘提前消費’麼!

當然,社會導向是一方面的問題,而關鍵在于個人的選擇。

一個人,任由社會或資本怎麼宣傳和誘惑,自心不動搖,不去攀比,踏踏實實過屬于自己的生活。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煩惱和壓力了,這些所謂的煩惱和壓力,來源于自己的内心。

但是,既然問題出了,若是政府能設立一個,讓這些思想郁結的困頓者傾訴之處,使其敞開心扉,把自己的苦難和困頓來訴說,哪怕隻是讓他們把苦水倒出來,負面情緒得以釋放,再經人一番用心開導,或許,就不會選擇這麼一條不歸之路了。自殺者,也就一念之差。

什麼年代,思想教育也不能少啊!何況是現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

我剛才說的辦法,你說是心理醫生也好,心理咨詢師也罷,其實,說到根,還是教育。而且要徹底解決未來青少年的自殺率,還要從娃娃抓起。

所謂知識改變命運,知識本身改變不了命運,而隻有把所學的知識,轉化成智慧、素質,最終提高眼界和修養乃至打開格局,才能真正改變命運。

中國的教育,其實在100年前就出現了問題。

民國初年,中國的政治環境是異常混亂的,大大小小的軍閥紛争不斷。這一時期,中國正處于大清王朝崩塌後的混亂時期,軍閥割據,内戰頻發,國家面臨着深刻的政治和軍事挑戰。

孫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前留下的遺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革什麼名?

就是推翻封建王朝,運用西方國家的文化,建立資産階級共和國。所以,從電視上,會看到民國時期有很多的‘洋學校’。

那些洋學校,大都是效仿日本和美國建立的。

為什麼學習這兩個國家呢?

因為,日本是亞洲最發達的國家,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所以,民國的名人,大都去過這兩個國家留學,從而,把這兩個國家的教育也帶回了中國,美其名曰‘新式教育’。

教育,效仿哪個國家,無可厚非,但必須适合中國的國情。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學生們卻在這種教育制度下一心去往都市,遠離農村……便是大錯特錯了!

‘新式教育’在梁漱溟的觀點中造成了這樣的結果:‘一批一批地将農村人家子弟誘之驅之于都市而不返。又以我工商業之不發達,糜集于都市之人乃不得不假政治名義重剝農民以自養;乃不得不争奪其所剝削的地盤而釀發戰禍。故新式教育于農村曾無所開益,而轉促其枯落破壞。’

這段話,說起來是有點兒繞,但民國教育家陶行知說的就比較直接:‘上學,不要教一些無用的東西,教授學生一門技術,才是學生畢業就業的根本。’

陶行知曾在1926年大聲疾呼:

‘中國鄉村教育走錯了路!他教人離開鄉下向城裡跑,他教人吃飯不種稻,穿衣不種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羨慕奢華,看不起務農;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農夫子弟變成書呆子;他教富的變窮,窮的變得格外窮;他教強的變弱,弱的變得格外弱。’

100年後的中國,難道沒看到先賢們的警告,一再誘惑農民紛紛湧進城市?讓其既無地可種,又無工可打;背着一身的債,又缺失中國文化的訓導,最終還不是無路可走了嗎?

可悲的是,我們追逐西方教育而去,迷失了我們的中國心。

是到了,該回歸農村的時候了!!!”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