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的朝會大臣們就看到了一掃頹勢的李治,他開始認真的處理政事,也開始認真的重新提及新羅求援一事。
朝臣和長孫無忌聽到皇帝又拿高句麗說事眉頭皆是一皺,新羅求援一事在之前就已經有定論,朝臣皆以為不可與高句麗輕起戰事,皇帝是怎麼舊事重提?是還在因為太子接替人選一事跟長孫無忌鬧别扭,故意這麼說?還是皇帝又想一出是一出?但朝臣打定主意不會參與李治這個荒唐的念頭,所以哪怕李治在朝堂上提出了這件事但回應者寥寥,倒是把李治鬧了一個尴尬,衆臣皆是異口同聲道希望皇上不要輕易言戰,李治無奈退朝。
沒想到第三天李治又換了一種方式繼續讨論這件事,這一次他不在詢問群臣的意見,而是單獨詢問朝臣對這件事的看法,長孫無忌,程知節,李績都在李治詢問之列,問題就是對于高句麗侵占新羅三十城對大唐的影響以及出兵的必要性,答,不可輕言戰事,李治無奈退朝。
第四天李治開始點兵點将,直接開始從兵部尚書李績到兵部侍郎,以及衆多武将詢問,就是詢問武将們對這件事的看法,有沒有人毛遂自薦,覺得自己可以勝任讨伐高句麗先鋒一職,大家這才發現皇帝也可以是好奇寶寶,最近問題特别多,他明知道這麼做沒用為啥一直揪着征讨高句麗這件事不放?
所以李治接連點了幾位将軍,問如果是你作為征讨大将軍,你會怎麼做?
被問到的人是一臉為難,一邊看着兵部尚書李績的臉色,一邊看着長孫無忌的臉色,就怕說錯話,行軍打仗不是兒戲,誰願意陪李治這個兒皇帝玩假如?沒有長孫無忌點頭他們說打戰有啥用?但皇上點名問到他們又不得不答,于是經過一陣“深思熟慮”,回答道:“臣以為應該着重兵固守,謹防高句麗狼子野心,襲擾我大唐邊境。”
接連幾人皆是如此回答,這個回答好,誰也不得罪,即估計了皇上的顔面,又不會站在長孫無忌的對立面,看似說了其實什麼也沒說,聽君一席話勝似一席話。
李治坐在龍椅上算是見識了什麼叫做厚顔無恥,什麼叫做消極怠工,可是李治有什麼辦法?他以為自己積極面對就能解決問題,可經不住沒人配合他,也不是沒有,中書舍人李義府倒是帶着人站出來支持皇上對高句麗出兵,可惜他們隻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官,諸多武将看他們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倒也不說不行,隻說你行你來,李義府哪有這個打戰的本事?李治再一次悻悻退朝。
回到後宮之後免不了對着如意一陣抱怨,他現在認為有事倒不如跟如意商量,在朝堂上什麼也商量不出來。
如意聽着李治的抱怨,知道現在朝堂就是被長孫無忌把持,站在朝堂上的大臣很多都是長孫無忌的一丘之貉,或者根本不敢得罪長孫無忌,哪裡還敢站出來說真話?可是李治想要出兵,将從何來?
将從何來?這也是李治的問題,李治甚至詢問内侍監心中可有良将?被内侍監苦笑着回複自己隻是個内臣,并不懂軍事。
難道自己這一次還是束手無策?李治有一些沮喪。
倒是如意想到了什麼,遲疑道:“陛下現在無人可用,想要依靠朝堂上的武将是不可能的,所以...”
李治道:“昭儀你有想法?所以什麼?”
如意道:“奴婢以為,朝堂無人可用隻能從朝堂外尋找适合為将之人。”
朝堂外的為将之人?這從何而來?還有就是朝堂外那麼多人,李治不熟悉,又該如何選擇?要知道征讨高句麗一戰李治一樣輸不起。
如意解釋道:“陛下,人數太多我們的确難以挑選,但如果我們從勝戰中選擇一定有合适的人選。”
“什麼勝戰?”
“就是過往大唐将士打的勝戰中。”
内侍監插嘴道:“皇上,吏部考功司的《勳官十二轉》,都是記載我大唐将士的軍功戰績,裡面或許有皇上需要的為将之人。”
如意點頭贊同道:“是啊陛下,《勳官十二轉》中都是有功勳的将士,自然會有有用之人,陛下隻需從中選擇即可。”
《勳官十二轉》,唐代記載武官功勳以及獎勵的記錄。
李治豁然開朗,是啊,大唐有能力的将士不隻是在朝堂上,自己在《勳官十二轉》裡看到的都是有能力的将士,不然哪來的功勳?于是趕緊吩咐内侍監去吏部考功司把《勳官十二轉》取來自己要看。
殿外選将,這是李治被長孫無忌“欺負”的實在沒辦法的辦法,朝堂内不是沒有可用之人,隻是沒有李治的可用之人,這一次李治就是要跟長孫無忌較勁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