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中文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中文 > 武則天新史:仕女長歌:唐朝的女人 > 第195章 表孝心李治見太妃 盡忠心老臣乞骸骨

第195章 表孝心李治見太妃 盡忠心老臣乞骸骨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太宗皇帝四大妃之二,後宮裡曾經的楊淑妃娘娘和燕德妃娘娘從新出現在大唐的長安城,這是讓很多朝臣都感到震驚的事。

因為按照慣例在太宗皇帝駕崩之後他的後妃們也各自走的走,散的散,有兒子的投奔兒子,比如燕德妃,她的兒子是越王李貞,她就是越國太妃娘娘,如果吳王李恪沒有被牽連進高陽公主的謀逆之中身死,那楊淑妃就會是吳國太妃娘娘,或者跟随另外一個兒子李貞的蜀國太妃娘娘,可惜李恪和李愔被長孫無忌一死一廢,楊淑妃雖然輩分還是太妃,但成為吳國太妃還是蜀國太妃都不合适。

還有的沒有兒子的妃嫔則被送入感業寺做未亡人等死,比如曾經的武如意。

讓大家沒想到的是現在不隻是先帝的武才人成了皇上的武賢妃,就連先帝的楊淑妃和燕德妃,現在的兩位太妃娘娘都再次回到了大家的視野當中,并且重要的不是二人的再次出現,而是二人背後代表的朝堂勢力。

楊淑妃娘娘代表的前朝的舊臣勢力,大唐唐承隋制,并不是完全建立在廢墟之上,還有很多舊勢力投降過來的,這些人很多都會認同楊淑妃這位亡國公主。

燕德妃娘娘雖然不能代表很多勢力,但她的兒子越王李貞卻是可以代表李姓宗室,雖然現在宗室的勢力完全比不上李恪、李元景和高陽公主活着的時候,可以和長孫無忌分庭抗禮,但隻要大唐是李氏的天下,李姓宗室就永遠是不可被忽視的一股勢力。

這些朝臣,這些平時都被長孫無忌打壓的不敢随意造次的人,再加上李義府,許敬宗這些久不得志的朝堂新貴,就在這個特殊的時機不約而同的站出來,站在了長孫無忌的對立面,這是在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究其原因隻能說長孫無忌權傾朝野為自己樹敵太多。

在新朝打壓前朝舊臣是常理,這是任何人都明白的事,所以當年在長孫皇後薨逝後就連楊淑妃自己都知道要低調行事,委曲求全,不去搶皇後之位,但能這麼做的人隻能是皇帝,不能是長孫無忌,你長孫無忌也是臣子,這麼做算不算假公濟私?

另外就是長孫無忌打壓宗室的事,高陽公主和荊王還活着的時候宗室就算權力不比長孫無忌也差不到哪裡,在高陽公主和荊王被處死後呢?宗室隻能說是仰人鼻息,苟延殘喘,哪還有作為宗室的風光?李姓宗室被長孫無忌這個外戚追着打,宗室宗親心中得有多憋屈?

還有就是李義府、許敬宗、王德儉這些朝堂新貴,本來意氣風發,結果多年不被朝堂重用,隻因為自己不是出身隴西貴族,心中的怨氣也是由來已久。

所以長孫無忌把持朝政的結果就是獨肥隴西世族而瘦天下,舉世皆敵,平時沒人敢說什麼,但真的到了這種有人揭竿而起的時候,長孫監國才發現自己的敵人何其多。

更重要的是現在揭竿而起的這個人是當今皇帝李治,是皇帝不滿監國掌權太多,雖然首倡“廢後”之人是李義府,但大家都知道李義府背後之人就是皇上,所以法不責衆,現在就是站出來最好的機會。

雖然大家都預知不到這件事的結果會怎麼樣,但現在至少看着形勢一片大好,于是退朝之後大家得知先帝的楊淑妃娘娘和燕德妃娘娘在長安馬上就開始去拜訪二人,拜訪先帝的大妃娘娘,就算是長孫無忌知道了也無可厚非。

就連李治也以自己晚輩的身份在下朝後去看望了自己的姨娘,雖然楊淑妃和燕德妃不是李治的嫡母,但她們生的皇子是自己的同輩,李治雖然是皇帝,卻也是名義上的子輩,去看望父皇的妃嫔也是盡孝心。

并且李治還是攜自己的武賢妃一起出宮拜訪,讓楊淑妃和燕德妃都見到了十幾年前這個不起眼的女子:先帝的才人成為現在的賢妃,也算是對二人現在站出來支持李治的禮遇,順便為“廢王立武”的武賢妃造勢。

皇帝親臨,這更讓支持楊淑妃和燕德妃的朝臣振奮,長孫無忌等人卻是更顯被動。

因為長孫無忌不得不迫于朝堂的聲勢做了一時的退步,把“廢後”之事納入了中樞議事事宜,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李治現在就是氣勢正盛,長孫無忌的退縮就是暫避李治鋒芒,這也是楊淑妃和燕德妃的突然出現打了長孫無忌一個措手不及。

再做好造勢準備後李治就“應”長孫無忌所言召集中樞七相入紫宸殿正式商議“廢後”之事,中樞七相是太尉長孫無忌、司空李績、左仆射于志甯、右仆射褚遂良、侍中韓瑗、中書令來濟和崔敦禮,他們被稱為大唐中樞七相。

在到紫宸殿之前長孫無忌實則已經召集另外六人在中樞政事堂議論此事,目的還是想要幾人統一下立場。

崔敦禮在七相中聲名不顯,并且當下身體老朽,此前已經數次向李治相請想要辭官緻仕,但都沒有被批準,現在的崔敦禮隻想自己平安無事的告老還鄉,不想再招惹是非,也就開口道:“我等皆以長孫監國為首,不如監國先言之?”意思就是一會說事長孫無忌帶頭就行了。

褚遂良不同意道:“監國為皇上之舅,這件事若是監國大人先言,緻使惹怒了皇上,隻怕會影響皇上和監國之間的關系,傳出去皇相不和,平白折損了皇上和監國的名聲,不妥。”

崔敦禮又言:“英國公李績将軍,不管是先帝還是皇上都是最為看中的人,要不英國公大人想說?”

一直老神在在,心不在焉的李績聞言正準備開口就被褚遂良先開口道:“司空乃國之元勳,若是說出讓皇上不如意的話,隻怕皇上會有責怪功臣的惡名,不可。”

崔敦禮見自己說的這不行那不行也就開始猶豫,他是早就想告老還鄉,現在站出來和皇帝對着幹這明擺着是一件得罪人的事,長孫無忌和李績都不行,自己就行了?這一灘渾水他肯定是不想沾惹。

不隻是崔敦禮,李績對這些事本就一直置身事外,這也是褚遂良搶在他說話前開口的原因,司空李績雖然同為中樞七宰相之一,但一直和長孫無忌、褚遂良都是若即若離,隻因為李績不是出身隴西世族的圈子。

可是長孫無忌開口不妥,李績開口不可,先帝駕崩時的三位顧命大臣那就隻剩褚遂良,這兩人不行那就隻能是他先開口說話了,不然韓瑗、來濟等人也是不好張嘴。

褚遂良懂這個道理,于是開口道:“遂良是奉先帝遺诏的顧命大臣,若不盡愚忠,他日何以于地下見先帝,還有就是此事本就因我而起,如果當年不是我把武如意舉薦到皇上面前,也就不會有今日的曲折和風波,(褚遂良這是說因為自己當年的舉薦才把武如意從起居注館帶到了太宗皇帝的面前,這才有了武才人和今天的武賢妃。)他日因今日果,于情于理這個先開口得罪皇上的人都應該由我來做。”

這樣衆人也算是對此事有了一個基本的章程,以褚遂良為主,其他人附和即可,所以等衆人來到紫宸殿禦前的時候,李治此時也已經下定決心和舅舅長孫無忌攤開了說,既然走到了現在這一步,李治也沒有了退路,不然就是出賣了楊淑妃的舊臣和燕德妃說動的宗室。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