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老爺子想到了宋和,兩鬓處本來已經舒緩許多的神經,又不受控制地跳了跳。
荀慎和宋和這兩個孩子,都稱的上一句名滿天下。
隻不過兩人名滿天下的方向不太一樣。
荀慎,說句世家子弟的标杆都不為過,是天下所有耶娘都夢寐以求的那一種孩兒。
對于世家豪門來說,孩子們都是長于内宅傅姆之手,甚至真論起來,荀慎的出身還不如他們呢,最起碼他們的孩子阿耶阿娘俱在,不像荀慎,自幼父母雙亡,由他叔叔荀司空一手養大。
荀司空也算是能人一枚,但是畢竟是男子,接手荀慎之際,還是個未婚男子,甚至說的直白些,荀司空那時也隻是個半大的孩子。
一個未婚男子,照顧一個幼兒,雖說他心思缜密,還有家中仆婦搭手,但其中的艱難心酸怕也不足以和外人道也。
本來想着即使荀慎能安然長大,但既無慈母看護,又無嚴父教導,而且看顧他的親叔叔荀司空,後來也成婚有了自己的子嗣,分給荀慎的精力能有多少?
所以衆人也就想着,荀慎怕也就這麼着了。
差點的情況,可能混迹成京畿城中又一無所事事的纨绔子弟,敗光家産後,依靠着自家叔叔讨點生活。
好點的情況,就是沒沾染那些不良習性,等到冠禮成婚後,可能依靠着父輩的蒙蔭,謀得一朝中小官,安然度日罷了。
衆人之前這麼想,确實是有幾分道理在的。
荀氏起家就是受了雍朝開祖大恩,所以在天下大亂的那段時日之前,荀家長輩判斷,這奪位之亂算是避無可避了。
但荀氏既因深受皇室恩澤,不願見到雍朝皇室同室操戈的慘象,又因确實不想牽扯其中去賭那從龍之功,所以當時荀氏一族能做的,就是遠離紛争中心。
且荀家長輩判斷,若是雍朝内部亂了起來,北面,西面那些對雍朝虎視眈眈的外族,很大可能會對陷于内戰的雍朝趁火打劫。
為保雍朝在内亂期間不會被北部外族趁亂入侵,荀氏一族無論男女都投身了邊疆。
在之後,雍朝内部徹底亂起來後,果不其然,真如荀氏長輩預料的那般,北部外族王帳下的一小部落在一雪夜偷襲了雍朝的邊城。
也幸虧荀氏長輩提前預料到了此種局面,并提前進行了部署,所以駐守在邊疆的兵團倒也應對及時,并未造成太大損失。
就這樣,那段時日雍朝亂了多久,荀氏一族就在邊防守了多久。
等到雍帝平複亂局登基為帝後,再來接荀氏一族回京之時,荀氏阖族老老小小,死的就剩下荀司空和小小的荀慎了。
本來,看一家族發展如何,人望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原因也很簡單,一個家族人丁越旺盛,家族能給予的支撐就越大,出現人中龍鳳和更優秀的下一代族人的領頭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荀氏一族死的就隻剩下這叔侄兩人了,一個幼兒,一個半大的孩子,孤掌難鳴,形容的怕也就是這種情形了。
但誰能想到,誰能想到啊!
荀氏這兩叔侄出了一個鼎立門楣的荀司空也就罷了,誰能想到當初那個喪父喪母的奶娃娃竟也是一個驚才絕世的璋兒!
更何況,荀氏一族,本身就是以美貌而聞名于世的。
尤其是荀氏一族的男子,各個都有醉玉頹山之貌,到了荀慎,仿佛是荀氏一族的精華都集中在他一人身上。
君子之儀,如圭如璋。
荀慎身上可能存在的唯一的缺點,怕也隻能是小時颠簸太過導緻的後天體弱而不能習武了吧。
而宋和……
袁老爺子不着痕迹地歎了一口氣。
如果說荀慎小時孤苦凄慘,那宋和基本上就算作是生長在了福堆裡,真正地紅塵富貴公子。
所以當然的,博戲聽曲,逗鳥遛狗,這類京畿纨绔子弟喜歡玩的他一個不拉,冰嬉角抵,射覆弄潮,這類有些門道,京畿纨绔們不常玩的他也能高低稱的上一句精通。
宋和會的太多太全面了,所以京畿城内存在一道流傳很久的謎題——宋和宋公子是怎麼做到,在每日操練之後還能有時間有力氣去做這麼多事的?
是的,沒錯,每日操練。
宋和出身軍功起家的英國公府,雖說也還未出仕,但從家學淵源來說,如無意外,宋和是一名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