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的豪強們先是通過在城門口處設立設立粥棚,向從各個災地奔赴而來又累又餓的災民們放糧施粥,建立起自家極好的聲譽。
有了大善人的聲譽之後,地方豪強便開始實施自己隐民的第一步,以為流民提供安身立命之所而招募家丁、佃農。
在面對流離失所逃往外鄉的災民來說,有一善人,願意聘用自己為家丁佃農,就相當于給了自己一條可在異鄉安身立命的活路。
隻要當地豪強願意招募,多的是有活不下去的貧困災民願意賣身為奴,即使出賣自己的價錢極為低廉,即使簽訂的賣身契約極為苛刻。
剛開始這些地方基層官員們,甚至遠在京畿政治中心的高官們,都沒有察覺此事有異,甚至對于這種情況韓樂見其成。
這麼想的原因也很簡單,有人接手了這批需要自己掏錢掏糧的災民們,這樣禍亂還未起便已平,怎麼想都是一起對三方都有利的好事。
但緊接着,地方豪強們以低價收容隐藏流亡的黔首們的壞處便一一顯現了出來。
首當其沖的便是,在天災平複後,中央發現受災的地方的賦稅和徭役久久不能恢複正常。
起初衆人都覺得,造成地方賦稅和徭役極低的原因,是因為該地方受了災之後需要一定的時間恢複生産和活力。
但過了幾年後發現,即使免了受災當地的賦稅,以讓當地恢複正常的勞作和生産,但效果仍然有限。
衆人百思不得其解。
分析了種種原因後,發現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是因為人沒了。
因為沒有人,所以即使有着大量的良田,也沒有人去耕種,沒有耕種的人,自然也沒有可以交的稅,更别說本身需要人去做的徭役。
而與此同時,那些趁着災亂,通過買賣雇傭而獲得了大量廉價甚至免費的勞動力的當地豪強們,反而越來越富,實力也越來越強。
這還沒完,豪強們因有了充足的勞動力後,建立了各種莊園堡壘,将災民藏匿其中,竟形成了自給自足又完全封閉的塢堡!
這類塢堡有大量的土地和私人武裝,誇張點說,這甚至是一個小型另類的王朝。
當地方豪強的塢堡越來越多,其地方勢力越來越大,再往後來,就會逐漸形成地方割據勢力,進而出現豪強割據的局面。
這樣導緻的最終結果,那必然是嚴重威脅的中央政權,而中央為了清除此類威脅則會派兵清剿,隻要地方豪強武力抵抗,那該地則會陷入戰亂之中。
戰亂之地的平民黔首别說是安居樂業了,就是能保全全家性命便已不錯。
為求生路,很多人又攜家帶口踏上了流亡之路,則又成了新的流民。
上天不慈,降焊澇災禍,是為天災。
而兵戈暴亂這樣的災禍,這便是人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