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趁人不注意,使了個眼色,便悄悄離開了座位,來到了花園之中。
盡管身邊還有丫鬟和侍衛跟随,但兩人之間的氛圍卻異常溫馨而私密。
他們低聲交談着,分享着彼此的生活與思念,仿佛整個世界都隻剩下他們兩人。
然而,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
沒過多久,兩人便意識到不能久留,于是依依不舍地結束了對話,回到了宴席之中。
雖然回到了喧鬧的人群中,但他們的心中卻充滿了甜蜜與滿足。
皇帝年事已高,身體日漸衰弱,宴會上的繁華景象雖令人賞心悅目,卻也觸動了他内心深處的孤寂與無奈。
他望着那些正值青春年華、朝氣蓬勃的年輕男女,心中不禁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酸楚。
這些鮮活的生命,讓他回想起了自己曾經的輝煌歲月,也讓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歲月的無情與生命的脆弱。
就在這樣的情緒交織中,皇帝突然感到一陣胸悶,緊接着一口鮮血湧上了喉嚨。
他強忍着不适,悄悄地用衣袖遮掩,将鮮血吐在了無人注意的地方,不讓任何人察覺到他的異常。
随後,他示意身邊的近侍江福扶自己離開宴會,回到寝殿休息。
江福見狀,心中大驚,但表面上卻保持着鎮定,迅速安排了轎攆,小心翼翼地将皇帝送回寝宮。
一路上,皇帝閉目養神,似乎在努力平複着身體的不适和内心的波瀾。
随着皇帝的提前離場,宴會上的氣氛也悄然發生了變化。
原本熱鬧非凡的宴會漸漸變得沉悶起來,賓客們面面相觑,不知該如何是好。
最終,在太子的提議下,宴會提前結束,賓客們紛紛散去,各自心中都揣着不同的心思。
回到寝殿後,皇帝被安置在床上,禦醫們迅速趕來為他診治。
然而,皇帝的身體狀況已經大不如前,這次吐血更是讓他元氣大傷。
他躺在床上,望着窗外漸暗的天色,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憂慮和對過去的懷念。
他知道,自己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必須盡快安排好一切,以确保皇權的平穩過渡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仁壽四年,皇帝的病情在仁壽宮内日益沉重,他躺在病榻之上,面色蒼白,氣息微弱,顯然已是大限将至。
在這緊要關頭,皇帝展現出了非凡的智慧與遠見,他深知自己時日無多,必須盡快安排好後事,以确保國家的穩定與安甯。
于是,皇帝下令召來了太子,讓他與自己同住于仁壽宮,以便在最後的時光裡親自教導與托付。
同時,他也深知朝中局勢複雜多變,為了确保國事得以順利處理,他特意召來了越國公楊素、兵部尚書柳述以及黃門侍郎元岩等一衆重臣進宮侍候。
這些重臣都是朝中的肱骨之臣,各自擁有卓越的才能與深厚的資曆。
他們進宮後,不僅盡心盡力地照顧皇帝的病情,還協助太子處理國事,确保朝政的正常運轉。
然而,即便是在這樣的安排下,朝中依然人心惶惶,各方勢力都在暗中觀察着局勢的變化,準備随時應對可能出現的變故。
皇帝深知自己即将離世,但他依然保持着清醒的頭腦與堅定的意志。
他利用自己最後的力量與智慧,對朝中事務進行了周密的安排與部署,以确保在自己去世後國家能夠繼續保持穩定與繁榮。
同時,他也對太子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夠繼承自己的遺志,成為一位英明神武的君主,帶領國家走向更加輝煌的未來。
但他對于離世又很舍不得,常常讓最小的皇子楊韶陪在身邊。
太子身負萬鈞之重,被父皇委以社稷安危之重任,然其心中,卻似秋水微瀾,難以平複。
每當夜深人靜,燭火搖曳之時,他獨坐書房,案頭的奏折堆積如山,每一本都承載着萬千子民的期盼與朝野的動向,但他的目光,卻偶爾會不由自主地越過那厚重的紙頁,飄向遠方,心中暗自思量。
父皇的恩寵,于他而言,既是榮耀加身,亦是重擔壓肩。
他深知,這皇位之下,暗流湧動,每一個兄弟的眼神背後,都藏着不為人知的算計與渴望。
父皇雖表面上看似對他信任有加,但每當聽聞父皇私下召見其他皇子的消息,楊廣的心便不由自主地緊了一緊,那是一種難以言喻的複雜情緒——既有對兄弟情誼的珍視,又有對權力鬥争的無奈與警惕。
那日黃昏,天邊殘霞如血,映照着宮牆深紅,更添幾分肅殺之氣。
楊廣漫步于禦花園中,腳步沉重,似背負着整個天下的重量。
園中百花雖豔,他卻無心觀賞,隻覺四周的空氣都似乎凝固了一般,讓人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