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器做出來的瓷器,表面的釉沒有成形,是因為什麼呢?
那肯定是這段化學反應沒讓它完成好。
林施微努力回想腦袋裡殘存不多的化學知識,化學反應不夠,要麼是反應物不對,要麼是條件不對。
便問他:“你用的土,還有稻草灰,和以前是一樣的嗎?”
器苦着臉說:“稻草灰應該都是一樣的,但是這裡的土,和咱們那裡的土,肯定是不一樣的啊!”
“怎麼個不一樣法?”
“咱們那裡的土細膩,這裡的土一共就這幾種,我已經是挑了最細的土用,摸着和家中的也差不多了。”
“還有嗎?顔色上呢?”
器歎了口氣,“就是在家中,土也有不同顔色,想來這應該沒什麼要緊的。”
林施微想了想,土的顔色不一樣,應該是金屬元素含量不一樣導緻的,但是這種東西又涉及到她不懂的領域了,便說道:“若是粗細的原因,咱們可以多洗一遍土。”
“洗土?”
“對,用更多的水,更細的麻布,再洗一遍。”時下的陶工已經會将土淘洗一遍,用水浸泡陶土,攪拌以後将浮在上面的輕雜質撇去,再用麻布過濾,如此便可得到沒有雜質的土,做出來的陶器會更加幹淨細膩。
器也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那就先試試吧。”
這裡的奴隸雖然比他們地位還低,但是也有自己的活計,根本不聽他們的指揮。
林施微和其他從盤龍城過來的人便在自己工作之餘,幫着他又淘洗了一遍陶土。
等到再次燒窯的時候,所有人都緊張地看着出窯的“瓷器”。
這個備受關注的瓷器依然和上一次一樣黯淡無光,粗糙不防水。
器被小胡子用鞭子抽了一頓。
而林施微則被小胡子帶離了陶器作坊,同行的還有圜。
“我帶你們去見青銅作坊的人,”小胡子在路上才對林施微講明原因,“他們做範的人有些東西想請教咱們,到時候你們照實說便可,不明白的不要胡說。”
圜點點頭,問林施微她們盤龍城有沒有青銅器。
林施微敷衍着說“本來是沒有的,商人來了以後就有了”,其實一腔心神早已飛出了牛車。
這是她第一次走出制陶作坊,望着熟悉又陌生的街道,恨不得立刻跳下馬車,成為一個能主導自己生活的自由人。以前的身份雖也有不自在時,卻不像如今,每分每秒都不屬于自己,一條命也系在别人的意志上。
制陶工坊在西城外,而鑄造青銅器的地方在北城外的紫金山上,圜不是第一次來,在路上講起了青銅器制作的主要流程。
“他們一般先做個青銅器的模,然後在模外面用陶土做範,他們對範的要求一是要強度足夠高,二是透氣性好,跟咱們的陶器不太一樣。”
林施微這才稍稍上了心,穿越幾千年,她卻從沒做過青銅器。堯舜禹時期便有了銅鈴,到後來因為夏王愛酒,青銅爵流行開來,她隻見證過青銅器的發展,卻不明白其究竟是如何做的。
到了山上,跟着小胡子來到青銅作坊,很快便見到了做青銅器的人,也突然驚覺,如今的青銅器竟然做到了如此精美的程度。
大部分時間都是圜在解答,林施微聽他們讨論。
“上次我們燒制的範有不小的裂縫和氣孔,做出來的青銅器表面精度差了很多,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
圜沉思片刻,問:“你們燒制的時候,是不是一直通風了?”
那人點頭。
圜輕笑,“那就是了。陶器燒制過程中,若是見風,燒制出來的陶器表面就會粗糙,而且容易碎裂。像我們做的陶器是給貴人用的,全程都是密不透風的。而你們要适當把控通風的時間。”
那人恍然大悟,“前年你來,提到過通風可以增加範的透氣性,我們才一點點增加通風時間,做出來的青銅器表面越來越精細,卻沒想到通風時間過長也不行。”
“你們可以再試試,多試幾次就知道了。”圜很有實驗精神地回他。
林施微卻在心裡盤算了起來。
通風。
别人不知道,她卻知道,風就是氧氣。
有氧氣的化學反應,不就是氧化反應?沒有氧氣的,那不就是還原反應了?
仿佛開竅了一般,她立刻想到,最早時候燒陶是露天的,自然是完全氧化反應,那時候的陶器表面非常粗糙,而後來有了窯室,才有了表面細膩有光澤的陶器誕生。
如今最流行的灰陶,應該就是還原反應,将那些會與氧氣産生反應的金屬都盡數固定在了陶器中,才會比過去的陶器細膩許多。
而瓷器,是比陶器更細膩、更緻密的存在,就應該是在密不透風的窯室中燒制。
可是,為什麼她們燒制的時候已經密閉不透風了,卻還是燒不出來瓷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