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書蜀國要人,否則吾将以舉國之兵伐之。”“陛下三思”滿朝文武除了溫将軍,全都跪下了。國王不聽勸阻,個把月時間,“舉國之兵”匆匆準備妥當,長和王親自領兵至東川,他把溫将軍帶在身邊,委以重任。從東川往北過了大渡河就是蜀地了。近百米寬深而湍急的河流切開數十丈高的崖壁,蜀道難,難于上青天。
溫将軍不贊成渡河,“先帝說過,這條河是天險,不可逾越”。九月底的大渡河已經不再像七八月份那樣張狂,但渡河也不是一件易事,船隻有限,從上遊運送所有兵士到下遊的對岸,再來來回回便要數日,很難不被發現。不如我們先派小隊人馬探路或設法營救,讓吐蕃先進攻,我們大部隊趁亂再渡河。兩日後先頭部隊2000餘人已安全過河,又等了幾日不見吐蕃部隊的蹤影,加之有探子來報說在蜀軍中見到一苗疆裝扮的女子,充當軍妓。長和王氣急敗壞,顧不得是否有詐,也不顧溫将軍勸阻,命令大部隊渡河。兩軍交戰前的半個月,長和軍還算士氣高漲,但每日叫陣蜀軍或在營寨閉門不出,或列陣嚴防死守,蜀軍同時還向臨近的地方請求增援,守軍規模日趨強大,再看長和軍糧草日漸匮乏,卻未能推進一裡。或許原本就是為了做做樣子緩和與吐蕃的矛盾,長和王本人或許也沒有信心能夠給到蜀國多大壓力從而答應交人,于是,沒讨到一點好處便下令撤退了。年關降臨,士氣非常低落,在撤退的途中,長和軍又遭遇了意料之外的襲擊。計劃中的吐蕃援軍并未出現,反而是在蜀軍陣營中出現了吐蕃的戰馬。撤退的路上兵器與盔甲碰撞地面的聲音裡夾雜着咒罵與哀嚎。每個人都在想,這場戰争究竟是為了什麼?是為了榮耀,還是為了利益?但他們絕對不會知道是為了一個女人。這一切都已經不再重要了。
重要的是如何重整旗鼓,如何在這個混亂的戰場上生存下去。溫将軍組織自己的嫡系部隊斷後,把生的機會留給長和王和其他節度使們的隊伍。
年關将近,寒冷的天氣讓撤退變得更加困難。沒過半日,追兵趕到,無數箭矢如雨般射向河裡,士兵們在河水中掙紮着,有些人自認為水性好想遊回來卻因為體力不支而溺死,有些人則還沒來得及上船就被蜀軍活捉,成為了他們的糧食。絕壁下屍橫遍野,湍急的河水染成了紅色。
長和王自己也是九死一生,僥幸乘着第一批渡船逃脫。他回頭看着一片狼藉的戰場,心中充滿了悔恨和無力。他原本以為憑借奇襲,再加上自己的兵力優勢,可以輕易地擊敗蜀軍,救回自己的妻子,但卻落得個慘敗收場。同時他還失去了那個說一不二,能夠統領各個節度使的溫将軍,這讓他感到無比的恥辱。
溫将軍的失蹤使他成了大家的猜疑對象,有人說他可能被蜀軍俘虜,有人說他可能自己逃跑了。但無論如何,更多的人希望他能平安歸來,給大長和國帶來新的希望。
然而并沒有,溫将軍給這個國家最後的建議是不要渡河,長和王也非常悔恨沒有聽從建議,經曆過真正的崩潰的長和王沒有一蹶不振,而是開始反思,也開始尋求改變。他心中的悔恨越發催促他成長為一位頂天立地的無情帝王。他知道,這個國家需要他隐忍和學習,需要他利用所有能利用的力量使國家恢複實力,國家強大了,族人們才能在這個世界上有尊嚴的生存下去。他開始選拔有能力的臣子,也開始接受大臣們的建議,尋求與更多東方文明國家的合作,以求亂世中繼續生存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