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中文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中文 > 史記節選 > 第64章 河渠書

第64章 河渠書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武帝采納建議,命水工徐伯勘察線路,征發數萬人開鑿漕渠,三年後通航。

漕運效率大增,沿渠農田也得以灌溉。

河東太守番系上奏:"每年從山東漕運百萬石糧食西進,需冒險穿越砥柱山險灘,損失巨大且耗費甚多。若引汾水灌溉皮氏(今山西河津)、汾陰(今山西萬榮)荒地,引黃河水灌溉汾陰、蒲坂(今山西永濟)下濕地,可開墾五千頃良田。這些土地本是河邊荒地,百姓僅割草放牧,若灌溉成田,預計年産糧食二百萬石以上。糧食經渭水西運,效果與關中産糧無異,砥柱山以東可不再漕運。"

武帝采納建議,派數萬人開渠墾田。

數年後黃河改道,渠道失效,所墾農田産量不足以抵償種子,最終廢棄,改由越人耕種,收入歸少府(皇室财政機構)。

有人上書建議開辟褒斜道(連接關中與漢中的通道)并發展漕運,禦史大夫張湯詢問後奏稱:"從故道(陳倉道)入蜀多陡坡且繞遠,若開褒斜道,可縮短四百裡。褒水通漢水,斜水通渭水,可用水陸聯運:漕糧從南陽經漢水入褒水,陸運百餘裡至斜水,再順流下渭水。如此既可運漢中糧,山東漕糧亦可經漢水直達,避開砥柱險灘。且褒斜道沿線竹木資源豐富,堪比巴蜀。"

武帝遂命張湯之子張卬為漢中太守,征發數萬人開鑿五百餘裡褒斜道。

雖然道路縮短,但水流湍急多礁石,無法通航。

莊熊罴建議:"臨晉(今陝西大荔)百姓希望引洛水灌溉重泉(今陝西蒲城)以東萬餘頃鹽堿地,若得水灌溉,畝産可達十石。"

朝廷征發萬餘人開渠,自征縣(今陝西澄城)引洛水至商顔山(今鐵鐮山)。

因山體易崩塌,改為開鑿豎井,深達四十餘丈,井下通渠引水,形成中國最早的"井渠"(坎兒井)。

施工中挖出龍骨化石,故命名為"龍首渠"。

工程持續十餘年,渠道雖通,但效益未達預期。

黃河瓠子決口二十餘年後,連年歉收,梁楚之地(今河南東部至江蘇北部)災情尤重。

武帝封禅泰山并巡祭山川後次年(公元前109年),大旱,武帝親赴萬裡沙(今山東萊州)祈雨,回程時親臨瓠子決口,沉白馬玉璧祭河神,命群臣将軍以下皆背負柴草參與堵口。

當時東郡百姓燒草為炊,柴草不足,便砍伐淇園(今河南淇縣)竹林編成防洪樁。

天子既然親臨決河處,悼念塞河不能成功,作歌道:“瓠子河決啊有何辦法,浩浩汗汗啊民居已盡為河。盡為河啊地方不安,河工無休止啊吾山已經鑿平。吾山已平啊钜野澤外流,水族喧嚷啊迫天齊日。河道廢弛啊水離常流,蛟龍馳騁啊正遠遊。水歸舊道啊神福滂沛,若不封禅啊怎知此事!為我告河伯啊因何不仁,泛濫不止啊愁煞人。河浸齧(niè)桑(江□□縣)啊淮、泗水滿,久不歸故道啊唯願水流稍緩。”

另一首是:“河水湯湯(shāng)啊流急,北渡回曲啊疏浚難。揭草埽于決口啊沉美玉于河,河伯縱許息水啊奈薪柴不足。薪柴不足啊衛人獲罪,民燒柴尚不足啊如何禦水!伐淇園之竹啊楗阻石柱,堵塞宣房啊萬福來。”

于是塞住了瓠子決河,在決口處築了一座宮殿,取名為宣房宮。并修二條渠引河水北行,恢複了禹時的樣子,梁、楚地區重又得到安甯,沒有水災了。

此後,朝臣争相提議水利工程: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等地引黃河及支流灌溉;關中開輔渠、靈轵渠引沮水;汝南、九江引淮水;東海引钜定湖;泰山下引汶水——皆開渠溉田萬餘頃。

其餘穿山越嶺的小型水渠不計其數,但最著名者仍屬瓠子堵口工程。

太史公說:“我曾南行登上廬山,觀看禹疏導九江的遺迹,随後到會稽太湟,上姑蘇台,眺望五湖;東行考察了洛汭(ruì)、大邳,逆河而上,走過淮、泗、濟、漯、洛諸水;西行瞻望了西蜀地區的岷山和離堆;北行自龍門走到朔方。深切感到:水與人的利害關系太大了!我随從皇帝參加了負薪塞宣房決口那件事,為皇帝所作《瓠子》詩感到悲傷,因而寫下了《河渠書》。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