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世元年,秦二世向東巡遊到碣石山和海南,經過泰山,到達會稽,每處都按禮儀祭祀神祇,在始皇所立石上勒文紀事,以頌揚始皇的功德。
這年秋天,諸侯起兵背叛秦朝,三年後二世遇弑而死。
始皇封禅以後十二年,秦朝滅亡。
那些儒生們疾恨秦朝焚毀詩書,屠殺、侮辱文學士人,百姓怨恨秦朝法律,天下人都背叛秦朝,因而都訛傳說:“始皇上泰山,被暴風雨所阻,沒能行封禅禮。”
既沒封禅,怎能如方士們所說說是無封禅之德而行封禅之禮呢?
以往三代建國都在河、洛二水之間,所以以嵩高山為中嶽,其他四嶽名也都與各自的方位相合,而四渎都在崤山以東。
到秦稱帝,建都鹹陽,則五嶽、四渎都在都城東方。自五帝到秦朝一代代的疊興疊衰,名山大川或在諸侯境内,或在天子國中,祭祀的禮儀有損有益,随世而異,不可勝計。
及秦朝統一天下後,命令祠官經常供奉的天地名山大川諸鬼神,便能按次序記述下來了。
于是知道那時自崤山以東,有名山五個,大川二個加以祭祀。
名為太室。太室(嵩高山),恒山,泰山,會稽山,湘山。
水名是濟水,淮水。
春季以幹肉、酒醴舉行歲祭,此外由于歲暖不能封凍,或秋季因幹旱而河床涸落、因早寒而冰凍,或冬季寒而冰雪塞途等異常現象,随時祈禱祭祀。祭祀犧牲用牛犢各一頭,與牛犢相配的禮器以及珪币等各不相同。
自華縣以西名山有七個,名川有四個。名為華山,薄山(衰山),嶽山,岐山,吳嶽,鴻冢,渎山(蜀中的汶山)。
水的名子為河水,祀于臨晉;沔水,祭祀于漢中;湫淵,祭祀于朝;江水,祭祀于蜀中。
也是在春秋天不結冰,河川幹涸及冰雪塞途時禱祭,與東方名山川相同,但祭祀所用犧牲牛渎以及配用禮具和珪币等各不相同。
此外四大冢鴻冢、岐冢、吳冢、嶽冢,都有嘗禾的祭祀。
遇到陳寶神應節降臨祠廟,河水增加嘗醪的祭祀。
這些都由于在雍州地域以内,靠近天子的都城,所以祭祀增加車一輛,馬駒四匹。
霸水、産水、長水、沣水、澇水、泾水、渭水都不是大川,由于鄰近鹹陽,都得到與名山川相同的祭祀,但沒有加祭的諸項内容。
水、洛水二淵,鳴澤、蒲山、嶽山之類,是小山川,也都有每年的禱祭、冰雪塞途、河川幹涸、不封凍等祀,但禮儀不必相同。
而雍州有日、月、參、辰、南北鬥、熒惑星、太白星、歲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風伯、雨師、四海、九臣、十四臣、諸布、諸嚴、諸逑之類,凡一百多個祠廟。西縣也有數十座祠廟。在湖縣有周天子祠,下邽有天神祠,沣縣、滈縣有昭明廟,天子辟池廟、在〔杜〕、亳二縣有三(社)(杜)主的祠廟、壽星廟;而雍城的菅廟中也有杜主廟。(複雜,看不懂)
杜主,原是周朝的右将軍,在秦中地區,是小廟中最有靈驗的廟宇。
以上種種各自都按年歲、季節供奉和祭祀。
諸神祠中唯有雍州四畤的上帝祠地位最尊,祭祀場面最激動人心的要數陳寶祠。
所以雍州四畤,春季舉行歲禱,此外還有由于不封凍、秋季河川幹涸和早寒冰凍,冬季寒引起的冰雪塞途的祭祀,五月的嘗駒,以及四仲月舉行的月祀;而陳寶祠隻有陳寶應節降臨時的一次祭祀。
祭禮春夏季用骍牛,秋冬季用駒。每用駒四匹,由四匹木偶龍拉的木偶栾車一乘,四匹木偶馬拉的木偶馬車一乘,顔色與各帝相應的五方色相同。黃牛犢和羔羊各四隻,珪币各有定數,牛、羊等都是活埋于地下,沒有俎豆等禮器。
三年郊祭一次。
秦以冬季十月為每年的開頭,所以常以十月齋戒後郊祀上帝,由祭的地方以權火直達宮禁,皇帝拜于鹹陽宮旁,衣服崇尚白色,其他用具與通常祭祀相同。
西畤、畦畤的祭祀與秦統一前相同,皇帝不親身往祭。
此類祠廟都由太祝主持常務,按年歲季節加以祭祀。
至于其他名山川、諸鬼神以及八神之類,皇帝路過它們的祠廟時就加祭祀,離去則停祭。
郡縣以及邊遠地區的神祠,百姓各自供奉祭祀,不歸天子設置的祝官管轄。
祝官中有一種秘祝,即遇有災禍,每每祝禱祭祀,把過失轉歸到臣下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