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以後,适逢十一月甲子日朔旦為冬至節,推算曆法的人認為這一天是進入統歲的開始,所以天子親自到泰山下,在這一天于明堂祭祀上帝,但不行封禅禮。
其贊禮官念道:“天增授給皇帝太初曆法,周而複始,無有窮盡。皇帝敬拜太一。”
然後東行到海上,詢問訪求神仙的方士和其他下海人,沒見有何效驗,然而非但不停止這些活動,反正增派人員,希望能僥悻與神仙相遇。
十一月乙酉日,柏梁殿發生火災。
十二月甲午初一日,皇上親自到高裡禅祭,祭祀後土。來到勃海岸邊,将要望祭蓬萊山的仙人之屬,希望自己終有一日到達仙人之庭。
皇上回到京都,由于柏梁殿發生火災的緣故,改在甘泉宮朝見天下郡國的上計吏,并接受他們獻上的計薄。
公孫卿說:“黃帝建造成青靈台,才十二天被火燒掉,黃帝就又建造了明廷。明廷,就是甘泉宮。”
方士大都說古時帝王有建都于甘泉的。後來天子又在甘泉宮朝見諸侯,在甘泉建造諸侯的邸舍。
勇之就說:“越地的風俗是發生火災後,重新蓋屋必須比原來的更大,用以鎮服、勝過原屋,以避災害。”
于是建造了建章宮,計有千門萬戶。前殿比未央宮還高。建章宮以東建有鳳阙,二十多丈高。以西則是唐中,方圓數十裡辟為虎圈。以北開鑿了一個很大的池沼,其中有漸台,高二十多丈,名為太液池,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諸島嶼,以象征海中的神山龜魚之類。以南有玉堂、璧門等建築以及大鳥的塑象。又建造了神明台、井幹樓,高度為五十丈,以辇道彼此相連屬。
夏季,漢朝改變曆法,以每年正月為一年的開頭,五色中崇尚黃色,刻着官名的印章改為五字,以當年為太初元年。這一年,向西出兵讨伐大宛。遍地生蝗蟲。丁夫人,雒陽虞初等人以方術禱祀詛咒匈奴和大宛。
明年,主管機構說雍城五畤沒有煮熟的牲牢等祭品,祭祀時芬芳之味不能齊備。于是命祠官給五畤煮犧牲的器具,顔色按照五行相勝配置。牲禮中的駒以木偶馬代替。隻有五月的嘗駒祭以及天子親行郊祀禮時才用真正的駒作犧牲。所有名山川的祭祀有用駒的,也一律改用木偶馬代替。天子出行路過該地祭祀時用真駒。其他禮數不變。
第二年,東行巡察來到海上,考察方士們關于神仙之類的話,沒有一件有效驗的。方士有的說:“黃帝時候建造了五個城邑十二座樓,在執期迎接、等候神人,稱為迎年。”皇上準許按他所說的辦,稱為明年。皇上親自行禮祭祀上帝。
公玊帶說:“黃帝時雖然封祭泰山,然而風後、封巨、岐伯等都是要黃帝封東泰山,禅祭凡山,與符瑞相合,然後才能長生不死。”
天子既已命人準備祭祀用具,來到東泰山後,見東泰山很矮小,與名聲不相稱,就命祠官行禮,不在這裡封禅了。以後命公王帶在這裡主持祭祀以迎候神人。
夏季,回到泰山,象從前一樣舉行五年一次的修封禮,另外增加了禅祭石闾的禮儀。石闾,在泰山以南的山腳下,方士有許多人說這是仙人居住的門闾,所以皇上親加禅祭。
此後過了五年,重到泰山修封,回來時路過并祭祀了恒山。
本朝天子新制定的祭禮,有太一、後土,每隔三年天子親自郊祭一次;建立了漢家的封禅制度,每隔五年修封一次,薄忌的太一祠以及三一、冥羊、馬行、赤星、五床山祀,由寬舒等祀官按歲時祭祀,凡六廟,都由太祝官管領。
至于此外的八神等神,明年、凡山等名祠,天子出行時路過則祭,離去則停祭。
由方士建議所立的祠廟,各由建議者主持,此人死,祠廟廢,與祠官無涉。其他祭祀凡是沿襲下來的都一仍舊貫。
今天子自封禅始,其後十二年間,五嶽、四渎遍祭一周。而迎候并祭祀神人的方士,以及人海尋求蓬萊山的,終究沒有效驗。如公孫卿那樣的候神者,還能以神人的腳印來辯解,再無其他效驗。因而天子越來越對方士怪誕、迂闊的話感到厭倦懈怠了,然而仍對他們加以籠絡,無使斷絕往來,希望能遇到真有方術的人。
從此以後,方士上言神仙和祭祀事的更多,然而其效驗自可想見了。
太史公說:我随從天子巡視并祭祀天地諸神和名山川還參預了封禅禮。進入壽宮祭祀并等候神君說話,考究并觀察了祠官們的心态、意向,于是退而論述自古以來祭祀鬼神的事,全部涉及了事情的表裡内外。使後世君子,得以觀覽。至于祭祀中關于俎豆珪币等情形,獻酬的禮儀程式,則主管機構保存有詳細檔案,本文就不複贅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