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四個方面,是百姓衣食住行的根本所在。來源廣大人民生活水平就富饒,來源狹小人民生活水平就貧困。
上可以使國家富強,下可以讓家庭富足。貧窮或富足的方法,沒有人能夠奪走或是給予,聰明的人自然會富裕有餘,笨拙的人隻能貧窮不足。
所以,從前太公望在營丘接受封賞,那裡是一塊鹽堿地,地廣人稀,于是太公望鼓勵營丘的婦女從事女紅,女紅手藝達到極高的境界,同時還在當地開通了漁産品和海鹽的貿易,百姓和财物因此而湧向齊國,如同繩索相連,不斷前來,如同車輻集聚在車毂一樣,從四方八面彙聚到齊國。
因此齊國人生産的帽子、束帶、衣服、鞋履能夠供應整個天下,東海與泰山之間的諸侯們都整理好自己的衣服,恭恭敬敬地朝拜齊國。後來齊國中道衰落,管仲重新修訂了太公望所制定的政策,設置了掌管财物的九個部門,齊桓公才得以稱霸諸侯,多次聯合諸侯,将天下納入正道;而管仲也因此獲得三歸台,他雖然隻是居于陪臣的地位,但是實際上比各諸侯國的君主還要富有。
正是因為這樣,齊國的富裕強盛才一直延續到威王、宣王的時代。
因此說:“糧庫府庫充足百姓才能夠知道禮節,衣服飲食豐足百姓才能夠知道榮辱。”
禮儀産生在富有的生活之中,而被廢棄于貧困之時。
因此君子富有的時候,就喜歡施行自己的仁德;平民富足的時候,就會安心舒适地享受生活。
水足夠深就會有魚生存在其中,山足夠高就會有野獸前往那裡,人足夠富裕自然就會有仁義附益于他。
富人得勢之後,身份地位會更加顯赫;一旦失勢以,就連門客也無處容身,所以郁郁寡歡。
這樣的情形在少數民族的蠻夷地區更加嚴重。民間有句諺語說:“财産有千斤的子弟,不會在鬧市上受刑而死。”這并不是一句空話。因此說:“天下人歡歡喜喜,都是為了追求利益;天下人吵吵嚷嚷,都是為了追逐利益。”
那些擁有千乘戰車的君主,封有萬家食邑的列侯,享有百家供奉的君子,尚且擔心自己會陷于貧困,何況隻是被編入戶籍的普通老百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