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茲有官員,罪臣池遠之,貪污受賄。緻使朝綱不穩,民心騷亂。陛下清明治國,特于兩日後在宣德門外,诏大理寺、察事司二衙,公開審訊,衆人可觀!”
負責念告示的官差在接到指令後,即刻奔走于上京各坊市,這是他念告示這麼多年來,圍觀百姓最多的一次。
因為這樣允許百姓圍觀審訊的诏令可不多見,平日雖是可以在衙門外圍觀,但這次不在衙門裡頭,而是在宣德門。
莫說當朝是第一樁,開國至今也不過兩三次。如今知道他們能見到,那實在是稀奇得很!
這也足以見宣明帝對此事的重視。
很快消息就随着寒風,傳到了每個上京百姓耳朵裡。
一時間茶館裡也不再議論些宮廷野史,官員秘聞。大家茶餘議論的都是關于兩日後的那樁案子。
說書先生鼻子最靈,早在第一張告示貼在布告欄上時,他就抓住了要點。
當茶館外開始說起這件事時,他已經能侃侃而談背後玄機。驚木一拍,就要開始說起這張告示背後之意。
看客紛紛尖起耳朵,生怕錯過精彩之處。喧嘩聲被驚木敲散,四下安靜。就連跑堂的小厮也時刻關注着說書先生,想知道這張告示有何厲害之處。
“今天給各位看官帶來一個解乏趣事兒。”
開始之前,說書先生不忘說上申明,免得日後有人以此來找麻煩。
“當然,這一切要從姓黃的兩兄弟開始說起——”
上京雖并未命令禁止談論勝王,但這些說書先生也是人精。若大肆在茶館這些地方議論當朝皇家事,那明裡暗裡可會給自己帶來不少麻煩。
是而下面看客也都明白說書先生的意有所指。
———
“這家人那是相當富裕,若說富可敵國那也再正常不過。”
“大哥骁勇善戰,文韬武略皆為上品。二弟雖各處稍遜一籌,但勝在被早年喪子的後母收養。在他父親去世後,後母力排衆議,将萬貫家産、百畝良田都幫二弟弄到手!”
“不過二弟年幼,家産名義上雖歸二弟,但實際盡數被後母掌管。二弟雖知家産本應是大哥的,但畢竟年弱,也無可奈何。”
“可誰知二弟剛當上家主不久,便将大哥逐出家門!”說書先生語氣壓低,“你說這是後母所為?還是二弟所為?”
“諸位,大哥此時應當作何?”說書先生捋着自己兩撇小胡子,吊梢眼在看客中逡巡一圈,期待着他們的答案。
“是我的話當然得争回來。”
“殺了後母,把二弟逐出去!”
“得先找人把後母好好教訓一頓!”
…
周圍人還真把自己帶入進去了,你一言我一語說着要如何處置後母,教訓二弟,還要怎麼去分配那萬貫家财。
說書先生擡手示意大家不用再猜測,繼續講下去:“大哥慈悲為懷,并未找這母子二人麻煩,隻是遠走高飛,再也不回來。可惜啊。”
說書人說話總是帶些特殊的腔調,能讓人情不自禁跟着他的情緒去感受話本裡人物悲喜。
“可惜天妒英才,大哥本來一腔抱負,最後卻離奇身亡,客死他鄉!”
“而二弟最後也幡然醒悟,勢必要替大哥讨回公道,接故人歸鄉。”
這故事實在不如話本裡将軍浴血出入沙場,或者鄉間詭事精彩。
相較于如此味同嚼蠟的故事,大衆還是更想聽大哥流浪途中經高人指點後,身懷絕技歸來複仇。
怒割下心腸歹毒後母的腦袋,将往時欺辱自己之輩通通教訓一番。再以雷霆手段接管家族,最後揚名天下,美妾如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