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節之前先打電話問,有沒有想要的?有,合理範圍内,那沒什麼二話——記得一定要讓你老公知道,你買了什麼。
不合理的……嗯,咱們說了這是不極品的老人,說句實在話,不極品的,他提出不合理的要求的可能性真不太大。
我很仔細的回憶了一下我公婆,我公公,是萬年什麼都不要,我婆婆一般也是沒什麼要的,然後你追問——一定要記得追問,他這邊一說不要,你那邊立刻就算了……
同學們!
咱們中國都講究個三辭三推,雖然這不是皇位、官職,但老輩人,你還真要多讓個兩次。
真是不要,在外地的寄點購物卡特産什麼的,在本地帶着吃一頓飯。
早先百家講壇有位姓金的教授專門講禮儀——應該是這個姓氏,金教授講了怎麼穿衣服怎麼待人接物,很多東西我都忘了,但對一個問題一直記憶深刻。
說他交代媳婦買東西,買什麼呢?一副卡通手套,一個大紅圍巾。
老人戴出去,這手套啊,是我大孫子給挑的,這圍巾啊,是我兒媳婦給的。
用的是抱怨的口氣,比如,還是小孩啊,非給我挑個這樣的,還是年輕人啊,這顔色也太豔了什麼什麼的!
東西貴嗎?
不貴。
老人高興嗎?非常高興!
金教授家裡富裕,不缺錢,老人要的就是這份體面——現在城市一般家庭的老人,大概率也是更看重這些,這兩樣東西,他能帶出去顯擺出去,恐怕比你給他買靈芝燕窩都更高興。
不過這個不能一概而論。
總體而言,就是他們需要什麼,你送什麼。
主動、積極,然後讓你老公知道。
公婆收了高興,對你更好,那是皆大歡喜,收了還要挑錯叽叽歪歪……這個,三觀正常的是不會的——再次重複這一點,可是,就算他們挑了,你也不失敗啊!
這點,大家看點宅鬥文就明白的。
你該盡的心意盡到了,該做的事做好了,沒有道理同公婆相處不好的——相信我,那種正常公婆,他們也不會沒事找不自在。
有沒有必要刻意拉進關系?
就像一位同學說的那樣,不要相信什麼母女情。
你和你家太後是二三十年建立的革命感情,你家太後為了生你,經曆了種種身體上的變化,忍受了各種不适,最後别管順的還是剖的,都沒少受罪,再然後又是真點燈熬油的把你養大,一點點給你喂飯擦汗喂水穿衣,你相信她依戀她,這種感情,是你嫁給了另外一個人,典禮的時候改一句口就能有的?
開玩笑!
早先流傳過一封北京婆婆給兒媳婦的信,大概就是,在她心中她的兒子一直都是個孩子,所以會下意識的覺得她孩子的一切都是可以接受并原諒的,這信不知道真假,當時很是惹了一番争議。
但大家扪心自問——有了孩子的,可以自己代入一下,其實,是真話。
孩子多大,在父母的感性裡,都覺得孩子還小。
早幾年我去照身份證的照片,太後跟我一起去的,給我照相的是一個小姑娘,我估摸着最多同我差不多大,結果到太後嘴裡人家成了我阿姨……
無獨有偶,有一年家庭聚會,我三姨說她女兒,我表姐——我那表姐比我還大幾歲,然後呢,我大表哥的姑娘已經上大學了,到了我三姨嘴裡,一時間竟成了,那姑娘是我表姐的姨了T T
是的,本來應該是我表姐是那姑娘的表姨,結果在我三姨嘴裡,完全反了過來。
我們指出來後,我三姨說,啊,那我覺得俺X還小呢┐(~)┌
早幾年,宋丹丹演李春天,她家太後看她還是小姑娘。
你叫一聲媽,你不會真把你婆婆當親媽,你婆婆也不會真把你當親閨女。
你們能互相尊敬就已經很好,隻有當你們一起生活了一段時間,經曆了一些事情,感情才會真正産生。
但這依然不會是母女情。
因為你認識她的時候,你已經是一個成年女性,足夠強大足夠有能力,反而是她,在衰老在逐漸的跟不上時代,在逐漸的需要你照顧。
我個人感覺,這是一種很複雜的感情,具體是什麼,我還分析不出來。
對我婆婆,我尊敬她、佩服她,同時,也吐槽她對三無保健品的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