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昌看到殷誦,立刻走到他的面前。姬昌已經從伯邑考的口中得知,是殷誦打消了伯邑考親自入朝的打算。姬昌前不久,在茅屋裡算了一卦,竟然算出了長子的死卦,吓得他差點暈厥過去。
姬昌猜不透現實的發展為什麼與他的卦象不同,隻當自己占卦的技術還差火候。
但是,姬昌十分明白,沒有殷誦攔住了兒子,又為伯邑考獻出奇謀計策,他的長子會死,他自己也會繼續囚禁在羑裡,哪裡來的現在這番榮光?
姬昌心中感激。他從懷裡掏出一枚玉佩,遞給自己的學生:“這是老臣一直随身佩戴的飾物。當初收你做學生,也不曾送一些見面禮。現在就拿它做補吧。”
“日後王孫有機會到西岐來,但凡遇上麻煩,如果老臣不在了,你盡可以拿這塊玉佩找邑考他們兄弟。他們一定會好好護着你的。”
殷誦接過玉佩,發現和他的母親留給他的玉佩一樣材質,都是彩玉。不過和他的彩玉不同,姬昌送他的這一塊,雕工好上很多,一隻彩尾鳳凰被雕刻得惟妙惟肖,仿佛活物。
伯邑考站在姬昌身後側,看見了殷誦接到手裡的玉佩。伯邑考驚訝無比,他十分清楚這塊彩玉鳳凰的來曆,正是由他的四弟姬旦親手雕琢。
這樣的鳳形玉玦不僅他們的父親有,他們一家子兄弟每人都被姬旦送了一塊。而且,伯邑考手上這一塊還是四弟親自雕刻出來的第一塊。
那時,姬旦年僅四歲,指骨稚嫩,更談不上雕刻的技巧,所以雕刻出來的鳳凰瞅着就跟拔過毛的山雞似的。姬旦為此羞恥了很久,根本不好意思說自己為兄長雕刻了一塊玉佩。
伯邑考還是在二弟的提醒下,知道了這件事。他們兩個哥哥好生打了一套配合,才讓姬旦承認了這件事,将玉玦送給了他。
然後,二弟借機向四弟“索要”起了同樣“款式”的彩玉雕品。
姬發從姬旦手裡拿走玉佩後,老三姬鮮不知道從哪裡聽說了這件事,吵着鬧着也要一塊。姬旦隻能雕刻第三塊。
于是,一個傳一個,竟然是讓姬旦給每一個兄弟都雕刻了一塊鳳形玉玦。就是他們父親在燕山山腳認領,被仙人帶走的老麼雷震子,都有一份。隻是雷震子一直沒有回過稀奇,所以屬于他的這一份一直放在姬旦身邊。
熟能生巧,姬旦又是極為聰慧,懂得吸取經驗的人。開頭幾個玉佩确實雕刻得……十分童真童趣。越到後來,姬旦手藝越發了得,雕琢出來的鳳凰一個比一個傳神。
在父親姬昌應天子诏令,前來朝歌前,姬旦将最滿意的一塊鳳形玉佩送給了父親,希望神鳥能夠保佑他們的父親,一路平安,不受奸邪侵害。
伯邑考和前頭幾個弟弟,為了護着姬旦的面子,一直都是将玉玦珍藏在身邊,很少示于人前。倒是後面那些年歲小的弟弟,拿到的已經是雕工成熟的成品,日日懸挂在腰間,得意洋洋顯擺給别人瞧,要人人都知道他們有一個愛護自己的好哥哥。
殷誦瞧瞧手裡雕工精緻的鳳凰,想想懷裡揣着的彩羽雉雞,有些唏噓:這可真是同玉不同命呢。
不過他還是最喜歡母親留給他的彩玉。比起華而不實的鳳凰,還是山雞更加有精神和活力。
殷誦鄭重地收起鳳形彩玉,向老師表達感激和慶賀之情。
原本按照纣王的旨意,文王姬昌應當在朝歌誇官三日,以此達到宣揚天子寵信,以及膈應東魯姜文煥、南都鄂順的雙重目的。誰知道,殷誦第三天早上起床,赫然發現隔壁文王父子住着的院落,已經是人去院空。
殷誦整個人都懵了,鐵青着臉找到被留下善後的太颠和闳夭,詢問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可不是開玩笑的!
殷誦在心裡不停祈禱,文王父子不是“連夜潛逃”了!這在殷誦看來,完全是自取死路,平添禍端。
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太颠、闳夭看在殷誦是文王學生的面子上,悄悄告訴殷誦:“王孫沒有猜錯,文王的确帶着大公子,連夜收拾行李,回西岐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