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會下的女性是個大标題,為了系統地講述,我會進行一些簡單的歸納,分若幹子标題來講述,講述子标題的同時也可能會加入一些拓展内容。”
“在理論上實現了男女平等的現代,女性在職場競争依舊要面臨隐性的性别歧視。而在古代,絕大多數女性連參與競争的機會都沒有。男尊女卑的父系制度下,即便是青史留名的女性大部分也要依托父親、丈夫和兒子的地位來得到發揮才能的舞台,實現她們的人生價值。這種落後的社會制度導緻許多本該驚豔于世的女性默默無聞地泯滅于衆。”
“我今天要講的第一個子标題就是一個古代女子基本沒有出頭機會的特殊職業——軍人。對!這個子标題就是封建社會(奴隸社會)中的巾帼英雄。”
“我們常提到的封建餘毒之一是對男女的刻闆印象,千百年的普世觀認為男為陽,女為陰,男性就該陽剛,女性就是陰柔,所以要男主外女主内。但事實如此嗎?”
“不可否認,因生理原因,男性的平均力量高于女性,從古至今軍人多為男人。在以近身搏鬥為主的冷兵器時代,女性,即便是将門之女也很少能夠得到上戰場的機會,也會被要求以貞靜為美。”
“從冷兵器時代過度到熱武器時代和科技戰後,力量不再是優秀士兵的唯一标準,廢除纏足後,現代富足的生活讓女性的體質得到了極大提升,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走進軍隊,拿起武器保家衛國。”
“‘飒爽英姿五尺槍,曙光初照演兵場。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這是我們敬愛的管理員為女民兵所寫的七絕,贊揚的是中華兒女志向不凡,不愛紅豔美麗的裝扮,而愛革命的武裝【注1】。”
又是管理員,不知這位管理員為何人,如此得人尊重,句句被後人奉為圭臬。
在一些迂腐書生還在對男女權利和女子參軍罵罵咧咧的時候,如嬴政、劉徹、李世民等有作為的君主已經将關注放在了熱武器,科技戰這些陌生名詞上。直播雖然講女性,但确實可能有些意外的收獲。
“不同于在現代,女性可以成為公務員,成為暴力機關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男性同工同酬,古代女性大多被排斥于暴力機關和政府職能部門之外。”
公務員、暴力機關等陌生詞彙聽着有些迷糊,也有聰明人猜測到了朝廷官員與軍隊上。想到那個現代女人或許能夠當官,當兵,又覺得很是不可思議。
“然即便在對女性極度嚴苛的古代,在多為近身搏鬥的冷兵器時代,也曾湧現過許多‘不愛紅裝愛武裝’巾帼英雄。可惜,古代男尊女卑的社會制度下關于這些女性的記錄并不多,我們隻能借着有限的記錄管中窺豹,來盤點一下比較有名的十位巾帼英雄!”
“說到古代女将軍,可能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是花木蘭、樊梨花、楊家女将。不過樊梨花、楊家女将都是出自神話和演繹小說的虛構人物,隻有花木蘭有原型。然我們要說的第一位巾帼英雄也不是花木蘭,而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有史可查,戰争史上記載最早的伏擊戰開創者商王後婦好。”
因《木蘭詩》,南北朝後讀書人倒是知道花木蘭,樊梨花最早的傳說源自于唐朝,而楊家将則是明朝小說,也有些看過此類野史傳記的人知道一二。
“婦好是商朝第二十三任君主商高宗武丁的妻子,先秦女性姓寫在最後,所以婦好姓好(古音:zǐ,同子姓),婦是親屬稱謂。武丁是商朝武功最盛的一位君主,在他的治内,商朝的版圖擴大了數倍,而為武丁東征西讨的大将就是王後婦好。”
“商朝是個迷信鬼神的朝代,重視祭祀與敬拜。而在“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商朝,婦好不僅帶兵打仗,還經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類祭典,任占蔔之官,可說是一位文武兩手抓的女政治家。”
“我們知道古代君主死後會有廟号,但很少人知道廟号起源于商,且在隋以前隻有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君王才會特别追上廟号。在君王都未必有廟号的商,婦好卻有廟号稱辛,因此銅器銘文中又稱婦好為“後母辛”,可見其功績。”
“因本期盤點是巾帼英雄,而非女政治家,所以我們重點講述婦好的軍功。1976年,我們在河南安陽殷墟發現婦好墓,經過專家對出土甲骨文、銅器銘文的多年研究,解鎖了部分關于婦好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