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擔心後繼無人的皇帝們:啊?這!
“李淵一心拉偏架,加上後宮嫔妃與太子及齊王勾勾搭搭,前朝後宮雙管齊下的離間計,一度将李世民逼如絕境。于是這天家父子終走到了末端,有了後來的玄武門之變。”
“對于玄武門之變,我的評價是李氏之不幸,中華之大幸,天幸最後勝出的是太宗陛下。為何這麼說呢?”
“武德七年,因突厥屢屢入侵,李淵意圖燒毀長安,遷都樊城。這件事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都非常贊同,唯獨秦王李世民極力反對。假設玄武門之變,勝出的是李建成,那麼吉利可汗兵壓渭水,你猜長安是什麼結局?”
長安百姓咬牙切齒!貞觀朝的百姓更是一陣後怕,坊間都說新君弑兄殺弟如何兇殘,如今看來,上皇和隐太子及巢刺王才是真歹毒呢!
“莫說後來萬國來朝的大唐盛世了,怕是初唐就要再次上演衣冠南渡了。”
“可憐可歎,平陽昭公主有能力卻被迫卸下兵權,回到後宅相夫教子。與之相反,巢刺王李元吉志大才疏,号稱勇武,為人忘恩負義殘暴無能,卻隻因是兒子,就被李淵追着喂飯。”
武德初年,平陽昭公主尚在世,聽到這話有些想笑又有些落寞。至于巢刺王李元吉被氣得上蹿下跳這事,大概也就李淵和李建成會關心。
“不管巢刺王做過什麼惡事,幹過什麼丢臉的事情,李淵總能夠原諒,縱容他如小醜一般活躍于朝堂。太穆皇後窦氏所出兒女,巢刺王是唯一一個殘次品,偏就這麼個犢子玩意,野心竟然也很大,還想謀取皇位。”
李建成:……所以他最信任的弟弟元吉并非真心助他?
“大唐要落他手上,那估計第三個二世而亡的大一統王朝就要出現了。”
“天幕說的一點沒錯。”唐皇李世民狂點頭,“李元吉就是個才大志疏,忘恩負義的無能鼠輩!”
陪着丈夫、孩子收看天幕的長孫皇後:……雖說……好像也沒說錯。
“看到平陽昭公主的遭遇,不免想到一些其他公主。作為對照組,我想說的不是我們封建王朝那些境遇并不比平陽昭公主好的公主,而是對面歐羅巴的公主。”
“英國喬治三世的孫女維多利亞父親早亡,由舅父德國國王利奧波德一世監護教育。在她之前,國王是他的伯父威廉四世。擱在我們封建皇朝裡,就是過繼一個出五服的宗室也不會可能讓國王的女兒繼承王位,别更别提國王寄養在鄰國舅舅家的侄女了。”
“當時的歐洲男女平等嗎?應該不是。我對歐洲曆史了解不多,但讀過《傲慢與偏見》,女主角伊麗莎白的父親班納特有五個女兒,卻迫于當時的社會律法和習俗,必須把财産留給不親近的侄子,而非自己的血脈,于是每天都得過且過,不想經營家産。”
“但有趣的是,在歐洲,妻子、女兒甚至是侄女繼承王位卻很普遍。若放在我們的社會裡,維多利亞頂多就是個旁系的郡主之類,公主的封号都輪不到。但在英國,這位維多利亞公主卻繼承了伯父的王位成為了女王。”
“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時,英國這個小小的島國殖民地遍布全球,被稱為‘日不落帝國’。何為日不落帝國,我們前面說過了所謂太陽升降,就是地球繞太陽自轉。日不落是說英國的殖民地遍布了全世界,每時每刻都有領地在太陽的照耀下。”
“為什麼要說這位維多利亞女王呢?因為就是這位女王登上王位後,英國政府開始支持商人向中國傾銷鴉/片,扭轉對華貿易逆差。民族英雄林則徐等有識之士意識到鴉/片的危害後,開啟了轟轟烈烈的虎門銷煙。”
“為持續傾銷政策,将中國變為新的殖民地,1840年初,維多利亞女王在議會上發表了著名的演說,呼籲‘為了大英帝國的利益’,向中國發動戰争【注2】,遂有了第一次鴉/片戰争。”
“第一次鴉/片戰争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了,1840年6月,英軍派出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将懿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率領下,繞過半個地球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向清政府開戰【注2】。”
“擁有幾十萬軍隊的清王朝因全方面的腐朽落後,不敵英軍,戰争以失敗賠款割地而告終,就此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你以為這是結束,不!這隻是開端,有了第一次鴉/片戰争,自然還會有第二次,從此割地、賠款就成了清王朝的家常便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