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井需要銀兩,買地需要銀兩。
什麼賺錢,來錢最快?
【搶!】
魏烽:“......”
搶劫打劫都是不可能的。
開春了,魏烽沒上山打獵,就在山腳下撞見野豬下山,順手宰了,現在扛到他常賣獵物那間店鋪裡。剛開春,一般獵戶不會冒險上山,山裡大獵物從冬眠中蘇醒,正是餓狼撲食時刻,誰會不要命,選擇這個時候上山。
因此,店鋪掌櫃很空閑,看見魏烽扛着将近三百斤多斤的野豬走進來,先是震驚,然後熱情迎接。
“魏壯士,剛開春就上山打獵,山上那麼危險,你倒是不怕。”
“我剛好要進山找藥材,在山腳下碰上,怕野豬傷人,順手宰了。”魏烽把野豬扔在地上,手上的弓往桌上一放,接過店夥計遞過來的水。
“原來如此。”掌櫃看見桌上那張漆黑如鐵色的弓,詢問是否能上手看,得到可以,他才拿起來看,隻是沒想到會那麼重,一隻手他竟然拿不動,隻能兩隻手一起拿,端詳片刻,才道:“魏壯士,你這弓,是鐵木做的。這可是一把好弓呀。”
魏烽說:“是鐵木做的。”
“哎呀,果真沒瞧錯。鐵木做成弓可不容易。”掌櫃道:“瞧這弓身,瞧這重量,這得值個上百兩啊。魏壯士,你這弓賣不賣?”
這是瞧上了,倒是識貨的。
要不是有匕首,那鐵木他還砍不了,更做不成這把弓。雖然手上的弓可有可無,入鄉随俗,用的順手,就不打算賣。
魏烽說:“不賣。我自己要用。”
拿了銀兩,走出店鋪。
掌櫃還不死心在後頭,若他還有鐵木做的弓,比他手上弓差的都沒關系,随時帶來,随時收購,價格再議。
魏烽頭也不回走了。
心裡想着,他的空間确實還有鐵木,還不少,他并不打算賣。
大宣國禁止大量的鐵礦在外流通,鐵礦對于大宣國很重要,大宣國把大部分的鐵礦用于國,少部份流用于民間。民間的鐵,多數掌控在有權勢,富貴的人手裡,用于護衛家丁的武器。
北方強盜土匪流寇衆多,有武器能多一層保護。
恰恰,武器在北方是最短缺的。
軍隊需要,權勢需要,世家富貴需要,強盜土匪需要,貨行需要,打手需要。
鐵木硬度不輸于鐵,或者不能制作成刀劍鋒利武器,做成弓,不易斷,也能擋刀劍。可惜,鐵木的硬度,要想做成弓也不容易,因此,那掌櫃想收購鐵木弓,再轉賣出去,有的是人購買。
魏烽不會賣鐵木弓,心裡門清,北方局勢,目前是一盤散沙,何時會崩盤,掩埋,吞沒,都是未知數,空間裡的鐵木留着日後有用。
—
魏烽路過官府的告示欄,告示欄上貼滿通緝畫像,密密麻麻,還挺不少的。靠着過目不忘本領,記住通緝畫像上人臉,重點是賞金。
一百兩的通緝畫像貼在公告欄最下面,最上面那張,刀疤臉,兇惡殘忍,燒殺擄掠,買賣人口。
嗯,二千兩啊,這土匪首領領還有那麼點用處。
賺錢最快的辦法什麼的,真是說什麼就來什麼。抓土匪,沒有比這個來錢更快的。抓上幾個頭領,估計有個三五千兩了。
這下子,打井,買地,建房子的錢都有了。
魏烽意識溝通:“小銀,鎖定官府告示欄上的通緝畫像,目标出現犯案,通知我。”
光腦:【是,主人!】
魏烽提步,該去買糧食了,家裡油鹽醬醋好像沒多少了,那就一起買了。再買些肉食回去。
—
時間過去半個月。
村裡都開始耕種了,那群土匪還沒有動靜。
不是他們能忍,是官府盯的太緊,沒大魚,他們甯可躲山裡歡樂,也不願冒風險下山被官府逮尾巴。
為什麼是逮尾巴?因為那群土匪有信心能逃過官府追捕,頂多折損手下,為首幾個很嚣張認為官府那群烏合之衆抓不到他們。
魏烽原本覺得上土匪山逮人沒必要,現在覺得有必要。
打井種植,這都是在種植期做好的。
沒想到,他正有這個打算,光腦就傳來消息,【土匪兩日後行動,官道上劫殺前去邊境州的一車隊,護衛不足,劫殺成功率百分之九十。】
魏烽眼眸深邃,唇角上揚,“錯了,劫殺成功率,為零。”
光腦更改數據:【劫殺成功率,為零!】
兩日很快就過了。
魏烽不緊不慢朝土匪山蟄伏的路段出發。
此時,官道上——
一隊馬車正在緩緩行駛,他們不知道危險即将到來。
馬車前後三輛,而且第一輛比後兩輛都寬闊,車蓋也精緻華麗不少,後面還有幾輛貨車,護衛丫鬟齊全,一看就是富貴人家出行。
就不知道,這樣高調在北方行走,他們知不知道容易被盯上。
第一輛馬車上。
兩女衣着富貴坐馬車裡,旁邊還有一丫鬟在侍候。
“這還有多久才到将軍府,這一路過來,不是山就是荒土,早知道還是待在越江好,山清水秀,這個時候約上其他幾家夫人賞賞花多好。現在倒好了,一路上吃不好睡不好,我的臉都沒以前光澤了。我還聽說,北邊州府也不錯,但吃的很差,住的也很差,完全比不上我們南邊。芷兒,你說,我決定來北邊,會不會決定錯了?”一位婦人打扮的女子忍不住擔憂。
“母親,怎麼會呢。您是多想了。我們去邊境的州府,那裡世家雲聚,可不比越江差。而且,父親晉升,已是大将軍,您可是将軍府的主母。母親,您想想,祖母叔叔嬸嬸他們都已經在将軍府,您要一直待在越江,那将軍府掌家不就旁落。再說,我們在越江,隻是有将軍家眷的頭銜,天高地遠,遲早會被輕視的。要是我們到府州将軍府,您就是堂堂正正大将軍夫人,到哪都被人行禮尊敬。”
顧芷撒着嬌,把其中厲害分析,秦蘭也覺得女兒說的有道理,疼愛道:“還是你芷兒聰慧,你這麼一說,去北邊這個決定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