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葉凡、單朋立和屈奮進一同參加了新郎張彼得頭婚新娘柳卉二婚的這場所謂“盛大”的婚禮。然而,這場婚禮與傳統意義上的盛大婚禮相去甚遠,沒有隆重的典禮,也沒有華麗的布置,僅僅隻是在一家普普通通的家常海鮮菜館裡擺了兩桌酒席。
新郎的父親老張在席間扯着嗓子喊了兩句,“祝來的親朋好友都吃好喝好!”便充當了本次婚禮的司儀角色,草草完成了司儀的任務。
那次婚禮,若說能讓人記住些什麼,唯一印象深刻的一句話,可能就是穿着與自身身闆兒和膚色極不相稱的粉色襯衣的張彼得,提着酒杯走到三個高中同學面前敬酒時所說的那番話。隻見張彼得滿臉通紅,帶着幾分醉意說道:“行麼?這館兒菜還行吧?經濟實惠,就是有一點不好,這道黃瓜蝦仁兒沒挑蝦線,哥兒幾個就乎就乎吧?”
當時的場景,雖略顯簡陋和随意,但卻充滿了真實的生活氣息。張彼得那不太合身的襯衣,以及他那實在又略帶歉意的話語,反倒讓這個簡單的婚禮多了幾分獨特的韻味。或許,這就是生活最本真的模樣,沒有過多的修飾和講究,有的隻是真心的交流和對未來的期許。
婚後大概十個月後的某一天,張彼得突然打過來電話,熱情地邀請葉凡參加他兒子張大聖的百天慶祝宴。這“百天兒”兩個字一經入耳,讓葉凡不禁為之一震,他下意識地掰掰手指頭一算日子,心中頓生疑惑,這不對啊?
電話那頭的張彼得在聽到葉凡的遲疑後,嘿嘿一笑,無比自豪地道出了實情。原來,那張大聖是他最後一次和柳卉開房時有的。也正因為這個意外的驚喜,柳卉再也跑不了了,最終選擇和張彼得結了婚。
張彼得的話匣子一旦打開就如同決堤的洪水,怎麼也收不住了。他竟然毫無顧忌地跟葉凡顯擺起來,說柳卉懷孕六個月的時候,他兩個人還忍不住做了“運動”。
葉凡在電話這頭聽得是又好氣又好笑,心想這張彼得也真是口無遮攔。但同時,也能感受到張彼得内心那種抑制不住的喜悅和對如今幸福生活的滿足。畢竟,他對柳卉的感情經曆了諸多波折,如今能有這樣一個美滿的家庭,着實讓他興奮不已。
在張彼得所講述的這些紛繁雜亂的事兒當中,令葉凡最難以接受的便是“孩子”這兩個字兒。原本好容易心情才有點兒放松的葉凡,在聽到好友張彼得竟然如此迅速地“一步到位”之後,内心瞬間又被陰霾所籠罩,難受起來。
想想自己,最好的也是最讓他又愛又無奈的朋友張彼得,居然就這樣在人生大事上比自己領先了一大步。而自己呢,關于後代的事情還毫無頭緒,沒有任何的眉目。這件事就像一塊沉重的石頭,壓在葉凡的心頭,讓他再次深深地陷入了悲觀的情緒之中。
人們常說雙魚座是兩條魚,一條向上,積極樂觀,充滿希望;另一條向下,消極悲觀,沉湎于憂愁。葉凡恰恰就是這樣典型的雙魚座,情緒好的時候,仿佛能夠平步青雲,一路勇往直前;可一旦情緒低迷時,那一切就都像是墜入了深淵,不停地向下沉落,想攔都攔不住。
葉凡獨自沉浸在這種低落的情緒裡,回想着自己過往的種種經曆,思考着未來的方向。他深知自己不能一直這樣消沉下去,但此刻卻又仿佛被一種無形的力量束縛着,難以掙脫。
這次情緒的崩潰再一次給葉凡帶來了極為不好的結果,他又一次陷入了抑郁的泥沼之中……抑郁的陰霾如沉重的枷鎖,緊緊束縛着他,讓他的生活再度陷入了混亂與迷茫。其直接的後果便是他無奈地放棄了在内海大學市場裡辛苦經營的那家店,又重新變回了“家裡蹲”。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這次的情況相較以往還算稍好一些。他沒有像之前那樣在家裡整日昏睡,渾渾噩噩地消磨時光。或許是内心深處尚存的一絲不甘與對生活的渴望在作祟,葉凡終于鼓起了勇氣,決定走出家門,去外面的世界尋找工作的機會。
人在不順心的時候,往往就像是古人所說的“屋漏偏逢連夜雨”,似乎各種倒黴事都會接踵而至。這種現象,貌似可以解釋為人在情緒不好的狀态下所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吧?
那天,葉凡滿懷期望地前往高新區的一棟寫字樓參加面試。然而,當面試結束後,他的心情卻極度沮喪。隻因為那是一間規模極小、僅有三個人的小公司。不僅如此,給出的月薪竟然隻有區區的 4000 塊錢,而且還是稅前的,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保險和其它福利一律沒有。
要知道,他在國企化管理的電視台裡兢兢業業地工作了那麼多年,早已習慣了相對穩定和優厚的待遇。哪裡曾受過這樣的委屈?在那一刻,多年積累的驕傲和自尊仿佛瞬間崩塌,一時間情緒崩潰的他,竟然鬼使神差地給漣漪撥起了電話。
曾經的葉凡,在電視台裡備受尊重,工作環境優越,福利保障齊全。如今面對如此巨大的落差,他的内心充滿了失落和迷茫。而在這情緒崩潰的瞬間,漣漪成了他下意識想要尋求安慰和理解的對象,仿佛隻有通過與過去的情感紐帶,才能讓他在這艱難的時刻找到一絲溫暖和依靠。
接到電話的漣漪感到十分詫異。要知道,就在兩年前,自己回内海時,滿心期待地要求葉凡陪自己吃一次潮汕海鮮粥,都被他無情地拒絕了。可如今,葉凡竟然主動打來電話想要聊天。
“怎麼了?葉凡?”漣漪的嘴裡清晰地蹦出的是字正腔圓的純正普通話,語氣中帶着幾分疑惑和關切。
“沒事,心裡難受,想說說話,你有時間麼?”葉凡的聲音略顯低沉,帶着一絲猶豫和不安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