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金色的閘刀在他脖頸上橫空落下了。立花将軍再沒站起來。
使刀的人力氣太小,幸虧刀柄本身重,刀刃很快沒入了立花脖頸的肉中,血嘩啦流了出來,但卻沒能将他完全殺死,頑強的生命力讓他努力掙紮着,手甚至想撈回他的刀。這迫使拿刀人不得不全身站在刀背上。可惜她還是太輕了,刀并沒有更進一步。她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這時吉娜已經趕到,她力氣大,踩着立花将軍,幫着她提起了刀,再次擡起落下,齊心合力的兩人終于砍下那顆巨大的頭顱。
随着那頭顱咕噜噜滾落,倆人累得癱倒在地,朝着彼此笑着,很快吉娜笑着笑着哭了。
“你終于回來了。”
……
一場攪動東亞戰局的戰争終于落下了帷幕,雙方都耗盡了力氣,付出巨大的代價。沒有人覺得自己是赢家。特别是雙方的主将均消失在戰場,讓雙方都失去了再戰的勇氣。
大戰第二日夜裡,開城的城門上傳來了悠遠的敲擊聲,咚咚咚,敲得人頭皮發麻,守城的将士不敢開門。這幾日外面的屍體成堆,誰知道是那個鬼在敲門。他們這麼膽戰心驚了一夜,一大早才敢緩緩掀開一角朝外看去,隻見一陣耀眼的光晃了他們的眼。待他們再開大一點才發現,城門口地上倒着兩個明軍将領和一個巨大的金色頭盔。
李若松和他弟弟歸來了,他還帶回了日桑将領的金色盔甲。金色頭盔的主人結局不言而喻。到底發生了什麼,誰都想得到。
主将的歸來無異于宣告明軍是最後的勝者,奏報立刻快馬發往大明朝廷。
寫完捷報奏疏的宋應元看了看英氣不在,略顯蕭索的李若松隻問了一句,“她不見了,吉娜也不見了,你見到她們了嗎?”
李若松沒有回答這個問題,隻是默默閉目咽下了這個結果。然後對宋應元道:“宋大人,派沈守玉去王京找他們談談吧。戰場已經不在了,我們該坐在談判桌上了。”
這場牽動三國的東亞大戰,在那一刻被李若松按下了暫停鍵。所有的曆史學家都認為青館之戰重挫了他和明軍的銳氣,讓李若松性情大變,讓他從此懼戰,成了最大的主和派。
大明朝堂剛收到李若松大勝的消息不久,還沒來得及興奮便收到了和談的奏報。兩封奏報的自相矛盾讓朝堂炸開了鍋,禦史紛紛上書斥責李若松明明作戰失利,卻冒稱為功,懼敵誤國。
一封來自新濟國皇宮的密信更是讓大明原本野心勃勃的皇帝終于痛下決心--同意和談。
沈守玉再次登場,他本以為是自己展示的舞台,卻發現新濟人才是和談的主導。和談之下日桑人撤出王京,退到斧山一帶。
雖然三國依然動作不斷,戰事不停,但和談還是以一種必然的結果持續發生着。
九月,随着和談的更進一步,一封來自大明的诏書更是直接召回了李若松。
這邊的戰事初歇,大明北部蒙古卻再起烽煙。一個本名不見經傳的四王子異軍突起,通過打得過的拉攏,打不過的聯合對付的手段,很快統一了蒙古的諸多部落。
成了蒙古新一代的霸主。
“這個四王子以前怎麼沒聽過?”大明的君主不解道。
奏報的官員立刻解釋道,“聽說他早幾個月迎娶了新的王妃。傳聞是這個新王妃的通盤運作才有了今日的局面。”
大明的君主眉頭皺了起來,“一個女人,有這手段?”
“陛下,她不是别人,正是甯夏叛将哱拜的女兒——牧雲格,那個草原最聰明的女人。”
哐當一聲,茶盞的碎落一地,大明君主也站了起來,他不顧身上灑得全是水,上前質問道:“她不是該在李若松府上嗎?”
奏報的官員從不知李若松小妾的典故,不知如何答了,顫抖的退下了。
幾日後,錦衣衛來報,李府上下皆言:李若松出兵數日後,這個小妾便被主母打死了。他們早就為她置辦了喪禮,全城皆知的。
大明君主面對這個全城皆知的謊言氣得當場掀了桌子。遠遠地跪在地上的張掌印勸道:“多日後李若松便來叙職,陛下何不當面問個明白。”
這個提議讓大明君主終于恢複了些許理智,他突然想到了什麼,計上心頭,笑着道:“我要當面告訴他,他的女人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