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記得大涼五十三年的八月,閩南一代鬧起了水災,多個城鎮連下了近一個月的暴雨。大雨淹了莊稼和房屋,沖垮了堤壩造成洪災泛濫。百姓們損失慘重,田地被洪水淹沒,忙了大半年眼看到了秋天就能收獲的莊稼部泡湯;房屋被大水沖散,多少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還有不少的百姓被淹死、被大水沖走後屍骨無存;洪水導緻了瘟疫的爆發,然後又是一大波人死于疾病……
沈妙合記得上一世的這場洪災持續了月餘,到最後整個閩南死傷無數,數不清的田地被淹沒、房屋被沖垮,那些僥幸活下來的百姓無家可歸食不果腹,便隻能淪為乞丐,向着北方沿途乞讨。他們在途中要麼饑寒交迫而死,要麼身患重疾而亡,有些年輕男子落草為寇,而年輕的姑娘們則遭了他們的毒手。
這場災害給當地造成無法估算的損失,甚至直到三年後沈妙合死之前,惡劣的影響還沒有完全消除。但這場天災卻成全了一個人,他便是洪災中唯一的受益者——四皇子齊元若。
沈妙合依稀記得,在洪災初期,皇上就準備派人前去赈災。但是很多官員都貪生怕死,互相委推,最後的齊元若主動請纓,帶着軍隊和物資前去赈災。
齊元若以皇子之尊深陷險境,這一舉動立即引來了朝中大臣的吹捧,特别是那些年長的言官,紛紛寫奏章歌功頌德。
齊元若在那次的赈災中做的很好,身先士卒親力親為,甚至差點遇險丢了性命。在他的帶領下,抗災工作效果顯著,他也算是力挽狂瀾了。
三個月後,齊元若滿身榮譽歸來,不僅文武百官紛紛上書為四皇子請功,皇帝也是對這個兒子大加贊賞,不僅賞賜不斷,更是給齊元若封了親王。
皇子封親王是有嚴格的規格的,首先你要熬到一定的年齡,年紀輕輕就封為親王的,在大涼曆史上十分罕見;其次你要對江山社稷和朝政有所貢獻;最後一種便是皇子早逝,為了死後的尊榮和體面,在下葬時會破格封為親王。
大涼史上年輕的、活着的親王鳳毛麟角,因為有年齡的限制,也就導緻父親封兒子為親王的情況很少。通常都是皇上為手足兄弟加封,甚至是新帝登基後為自己的叔叔加封。
齊元若本就是皇上最喜歡的兒子,又不顧個人安危救百姓于水火中。于公來說,他是守護大涼百姓的皇子;于私來說,他是皇帝引以為傲的兒子。因此當皇帝提出要封齊元若為親王時,滿朝文武幾乎沒有站出來反對的,哪怕是那些迂腐守舊、守着條條框框律法的老言官們,也持贊同意見。
仗着抗災的功績,齊元若成為了大涼史上最年輕的親王,也是衆兄弟中唯一的親王,他一躍淩駕于衆人之上,皇位幾乎是他唾手可得的東西。
本來齊元若和齊元莨兩位皇子無論是在皇帝心中的地位,還是在朝中的分量,以及在公務上的成績,都是不相上下的。二人都是皇位最有利的競争者,誰都有可能勝出。
齊元莨甚至還有一方面優勢特别的突出——他的生母是皇貴妃,在後宮的地位僅次于皇後,要高出齊元若的生母兩個品級。
然而齊元若的破釜沉舟,為他占盡了先機和優勢,他不但被封為親王,身份高于齊元莨等一衆皇子;他還有功績在身,在皇帝、文武百官和閩南一代百姓的心中,是愛國愛民的好皇子,比任何人都有資格坐上那個皇位。
本來機會均等的兩位皇子,僅在一個月的時間裡,僅因為一件事,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就是從那時起,齊元若順風順水,幹什麼都能得到皇上的賞識和信任,他和齊元莨之間的差距便也越來越大。
大涼五十七年年初,皇帝病逝,臨終前立下遺诏,立四皇子齊元若繼任皇位,這場持續數年的奪嫡大戰終于落下帷幕,鬥的最狠的兩位皇子,從此走向了不同的結局。
*
沈妙合在腦海中飛速的過了一遍整件事的經過,如果她沒記錯上一世的那場洪災,皇上本打算派五皇子前去赈災,因為五皇子身強體壯,比文弱的四皇子更适合長途跋涉去往災區。
但皇貴妃心疼兒子,不舍兒子去災區冒險,躲在自己宮裡裝病,硬生生将齊元莨留了下來,最終便宜了兒子最大的敵人。
沈妙合想起上一世聽說了此事時還默默感歎母愛的偉大,為了不讓兒子以身犯險,甘冒被拆穿後惹怒皇上的風險也要裝病。現在想來,才發覺皇貴妃慣子如殺子,如果不是她自作聰明硬留下兒子,到最後立大功封親王坐皇位的,可能便是五皇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