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沒有然後了,朱福甯急于變強,也需要向嘉靖證明她的決心,練武的事她的身體沒有完全恢複,須放一放,讀書識字刻不容緩。
朱福甯有幸碰上大明朝第一位翰林學士-胡宗憲。
對面這位胡宗憲年剛滿三十,嘉靖十七年進士,值得一說的是,中了進士後這一位已然成為知縣,三年任期滿,剛回的京城,本來是要評其職而再用,沒有想到他回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給朱福甯上課。
“臣并非翰林學士。”胡宗憲初看文質彬彬,但卻有一股匪氣,與朱福甯見禮時沒有任何輕蔑不屑,而是透着一股溫和,似乎注意到朱福甯的詫異,先一步與朱福甯解釋她的來曆。
四年前中進士的胡宗憲,嗯,才二十六歲。
二十六歲從天下人才中脫穎而出成為進士,這樣的人必須是萬裡挑一的,當朱福甯一個才四歲孩子的老師綽綽有餘。最讓朱福甯驚喜的莫過于他曾任地方知縣。
既如此,必了解民生,比那些可能隻讀聖賢書,根本不知天下艱難的書呆子更合她意。
“大明進士為我啟蒙足以。”朱福甯半點沒有嫌棄胡宗憲不是翰林學士出身,反而十分期待胡宗憲的表現。
胡宗憲嘛,難免想起自打嘉靖流露出要從翰林學院中挑幾個人教朱福甯讀書識字開始,莫說翰林學院了,朝堂上下不認同此事的人都不在少數。
雖然胡宗憲确實不是出自翰林院,架不住他消息靈通,各方的情況他都知道一些,别人或許會認為教一個公主讀書識字未免太屈才,大明的官基本上都是一步一步通過科舉考試,過五關斬六将才考中的進士。教一個女子讀書,原先更是一個癡傻的公主,多了去的人不樂意。
甚至有人對嘉靖都生出不滿了,畢竟嘉靖膝下唯二存活的隻有兩個孩子,一個公主的老師嘉靖都要求從翰林院内挑,卻絕口不提另一個兒子讀書識字的事,像樣嗎?
對此胡宗憲有不同想法,皇子皇女讀書識字一事,皇帝有皇帝的計劃,孩子也有孩子的想法,胡宗憲細品宮中傳出的消息。自嘉靖在宮中遇險後搬至西苑,好些日子不上朝,福甯公主随嘉靖居于西苑,比起唯一的皇子,明顯福甯公主更得帝心。
和别人不同,胡宗憲不是讀書讀傻的人,因而他從中也看到了一絲機會。要是他在朱福甯那兒留得一個好印象,對他将來的仕途必然有利。
故,在旁人想方設法推辭不想成為朱福甯的先生時,胡宗憲反其道而行,自請在京城的時間裡能夠為朱福甯授課。
很多年以後,胡宗憲受到牽連時,萬分慶幸自己這一回的選擇,卻是後話。
朱福甯意示身後的人擺好紙筆墨硯,上好的浙江湖筆、安徽宣紙、洮硯,這,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好東西,竟然用在朱福甯一個連字都不識的人身上,胡宗憲羨慕無比。從中也明白一個道理,朱福甯甚得帝心。
胡宗憲确定自己選的這條路沒錯,也開始考較起朱福甯,得知朱福甯沒有正經學過不假,身邊伺候的人東說一句,西背一道,她其實認了不少字。既如此,胡宗憲且問:“敢問公主為何想讀書?”
是的,胡宗憲很确定,但凡不是朱福甯要求讀書,以嘉靖到目前為止都沒有為皇子選定先生啟蒙,斷不可能跳過皇子給朱福甯挑先生。
朱福甯目光堅定的答道:“開智,知禮,明恥。”
簡單,可是簡單的六個字想做到不容易。
初初胡宗憲自薦便有心将此事辦好,聽完朱福甯的話後,胡宗憲不禁多看了朱福甯幾眼。他也是為人父母的人,家中也有像朱福甯這般大的孩子,可是沒有一個人像朱福甯一般沉着堅定,宛如一棵屹立于懸崖邊上的松柏。
這個比喻閃過,胡宗憲先一愣,他怎麼會生出這樣的想法呢,大明的公主怎麼會像松柏。
“胡大人為何讀書?”胡宗憲要探朱福甯的底,朱福甯也想多了解了解胡宗憲。
胡宗憲聞言一笑道:“我輩中人讀書,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橫渠四句朱福甯當然知道,知道,卻也更清楚連說出這句話的人都沒有做到這些。不承想想到她在大明朝竟然會遇上以這四句名言為目标的人。
是啊,自古以來有志于天下,為國為民的人從來不少,隻是可惜不是所有人都能遇上伯樂。
“嗯,我相信胡大人可以的。”朱福甯重重點,并沒有認為胡宗憲是在癡人說夢,反而确信胡宗憲一定可以做到。
胡宗憲不過是被朱福甯的答案有所牽動,不禁說出心中的志向。
本以為朱福甯剛識些字,未必能夠明白其中的意思,誰承想朱福甯竟然相信他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