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興奮的大腦冷靜下來,意識到自己站在了皇帝的對立面。他立刻轉換陣營,“不滿足!遼國國主不引頸受戮便罷,還敢賣我國土地要我們銀子,真是豈有此理!”
後面的低級官員都驚呆了,知道蔡學士有點沒底線,不知道他這麼沒底線。怎麼變得這麼快?!
就連秦曉清都被蔡京逗笑了,“看來遼國自以為強大,是不可能主動割讓土地了。朕要派兵打下燕雲十六州,諸位愛卿可願意?”
章惇是個暴脾氣,早就看不慣蔡京的妥協了,立刻表示願意,但沒幾個人附議。蔡卞了解遼國,也表示贊同。
曾布猶豫,蘇轼蘇轍其實也猶豫,但他們選擇相信皇帝,于是一起表示願意。三位丞相都是主戰派,附議者這才多了起來。
最後少數服從多數,秦曉清的意志成了朝廷的意志。
“要想軍隊有戰鬥力,還要繼續裁軍。之前一百多萬軍隊,太多了,現在八九十萬,還是多。人多沒有用,難指揮,打不了仗,互相幹擾,不如少一點。
接下來還要裁,讓不合格的回家種田,給路費和補償。合格的好好操練,給每月給錢給米。這樣,就不怕打不赢遼國了。”
打仗,要靠呂惠卿和曾布等人的領導。蔡京雖然很快轉變立場站皇帝,但談判破裂,他也沒有功勞了。他不甘心!
因為覺得皇帝像開了天眼,蔡京也不敢摻合打仗的事。于是開始搞教育,讓更多人明白變法的意義,讓天下學子都認識他。
蔡京很賣力,宋徽宗時期做出的成果在今朝都做出來了。秦曉清哪怕關心着前方戰事,也不得不注意到他耀眼的政績。
秦曉清很糾結,但這次她認為可以和皇後孟瑞君讨論,不必找系統。找系統那是自言自語,她現在需要她人的意見。
秦曉清說:“皇後,你覺得蔡京是個什麼樣的人?”
孟瑞君說:“一個好官?但不是忠君愛國之輩?蔡京主持興學,全國普遍設立學校,磚瓦都用在學校而不是廟宇上。”
秦曉清歎氣道,“是啊,這些年,災害頻發,蔡京在位也做得很厚。最近又給朕上了一份折子,他想将社會救濟規模化、制度化,設居養院、安濟坊、漏澤園。”
“若是真實行了這些,官家一定更得人心。對了,蔡京還設了專門學校,教算術,繪畫的都有。最要緊的是醫學,男女都收,官家以後有女醫治病了。”
聽起來蔡京功勞真的太大了,光辦學辦得好,不給個宰相都說不過去。可秦曉清比誰都知道蔡京有多壞,很糾結要不要給他升官。
孟瑞君一直陪在官家身邊,很明白官家的想法。她喝了一口酸梅湯,欣賞着官家的糾結。
“要不,我當作沒看到他的功勞?反正現在打仗,我要看戰報,很忙啊。”秦曉清雙手一攤,很無賴的樣子。
孟瑞君輕笑一聲:“官家勤于政事,蔡京又十分看重此事,怎好隐瞞?官家賞罰分明,因此蔡京才甘心為陛下做事,得罪許多人。蔡京現在做好了事,該賞就賞,以後,該罰就罰就是了。”
秦曉清已經被說服了,但卻沒答話。
宋軍奪下遼國的南京之日,蔡京如願拜相了。他實現了天下讀書人都想做的事,心中十分得意。
現在,像他這樣有能力的人才能身居高位,才有權力。以前看到端王要行禮,現在是端王,不端公向他行禮了。
未來的宋徽宗,此時的端公趙佶,沒有政治上的本事,也不會打仗,宗室身份也不管用了,備受冷落。
他寄情書畫,創作了許多作品。但畫的内容思想卻不是落寞的,因為他早就料到了現在的狀況,早就讓身邊的太監童貫參軍打仗去了。
将來打下燕雲十六州,他也有功勞,還怕這些人看不上他?恢複王爵也有可能!
秋收之前,“南京”的百姓迎來了王師。他們很害怕,都躲在家裡。然而這次的兵卻和他們認識的不一樣,不搶東西了。
宋朝的兵比遼國的兵好,這樣的話到處都在傳。
于是,秋收之後,宋朝奪下了燕雲十六州全境。十六州的糧食都成了宋朝的糧食,百姓也成了大宋的百姓。
遼國搖搖欲墜,完顔阿骨打想要反遼,但他身為部落首領的哥哥不願意,于是完顔阿骨打隻好忍耐。
遼國更加壓迫各個女真部落,維持最後的威嚴和權力。蒙古族造反,被耶律洪基血腥鎮壓。因此,不少蒙古小部落南逃到燕雲十六州,希望戰勝遼國的大宋收留自己。
蘇轼認為這是好事,是帝王仁愛的表現,上表請求皇帝允許蒙古人進入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