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拜貓為師,總是不懂謙虛。
之前師妹如此,現在師弟,也如此。
記得有一次,路上碰到師弟,他拍了拍我的肩膀,給我一種仿佛他是師兄的感覺。
後來,他說要考執醫了、沒地方練習操作。我建議他道:資源調動起來呀。他回:沒事的。
見到我,隻是揮揮手。若遇到其他師姐,那“師姐”叫得真叫一個親切——我知道,他嫌我年齡比他小。
問問題時,很少帶稱呼,我估摸着:可能是我太敏感了,他也許就這性格。
後來有一次,他問:“師兄我們有這個細胞嗎?”
“師兄”兩字快速走過,仿佛生怕慢一點被别人聽見,我心裡冷笑一聲:有那麼難嗎?
罷了。
心中為他辯解:他不懂事,跟我當時一樣,心氣高。畢竟名校出身,又有些實力。我尊重他,他的建議我聽,他提問我認真回答,我耐心教他,有東西跟他分享,一般不使喚他幫我做事,要使喚,出發點也隻是為了讓他熟悉操作,而不是幫忙做事。我并不指望他為我做出什麼結果。隻希望他們少走點彎路,彎路走得實在太苦了。
想起林林師姐,她對我極好,極包容,常常不願麻煩我,耽誤我一點時間,必定第二天會帶些仟吉面包、泡芙又或者奶茶、耙耙柑,再或者家鄉的特産,甚至親手包的餃子,做的飯。
我想,應該把這精神傳承下來。師姐對我這麼好,我也要對師弟好。
這天早晨,我坐在電子天平前,稱APS。師弟來時,正巧計時器響了——膜洗好了。他在後面問:洗第幾遍了?
我沒理他。
他又問:“師兄洗第幾遍了?”
“洗了一遍了。”
他會主動幫我洗膜、插槍頭、拿泡沫盒。到後來我才知道,那隻是他口中的“報恩”。
我們常說行動比言語重要,不要看他說了什麼,要看他做了什麼。
可孔子有句話說得好,他說:對待父母,不是看你做了什麼,而是看你以什麼樣的态度來做的。那是尊重,那才是我希望的“報恩”。(批:還有句話,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迹,論迹世上無孝子;百惡淫為首,論迹不論心,論心世上無完人)
想起前幾天,其他課題組的一個師妹來實驗室,穿着深藍色襯衫,外邊是一件無袖毛衣,那毛衣我也有件類似的,便打趣道:“你今天這衣服不錯呀,哈哈哈。”
師妹疑惑:“什麼不錯?”
沒等我回答,師弟大聲說道:他是想穿你衣服!
時間回到這天早晨,他拿了張紙,紙上寫着老師項目還沒做完的部分——到時他補一下——我把師姐做過的部分給他看,他沒理會,自顧自翻找老師的項目書,找到後,隻“嗯”了一聲,指着屏幕,示意我看。
之後,配膠時,琦師妹在一旁學着。師弟過來時,剛好時間到了,他主動洗膜去了。洗完便回來,一旁幹坐着,實在無聊,便把我的實驗記錄本拿去翻看。
我沒說話。空氣有點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