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湖的冬季,雖寒冷卻不蕭瑟。
湖岸邊,古樹參天,橘黃色的樹葉,飄零潇灑,仿佛是一副深秋的景緻。碧波蕩漾的湖邊小草,翠綠萌動,似乎散發着春天的氣息。
梁洲,一個因南朝梁太子箫統而得名的小島,島上至今仍保留着梁園和東宮玄圃。撥開千年的曆史迷霧,仿佛能看到一位儒雅的年輕人,手執書卷,信步湖畔,時而仰望蒼穹,時而低首吟誦 ,短暫的人生,成就了一部光照千秋的宏偉典籍。真可謂:“莫愁傳世争顔色,怎及昭明文字香” 。
楊之江昨日約好了範清婉,一起到玄武湖來遊玩,但沒想到,當他今天到了玄武湖後,就接到了她的電話,聲稱廳裡臨時有個緊急會議,所以來不了了,這令他感到十分沮喪。昨晚,他還在想着““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這首詩經美句,想想明天如何來拉近與範清婉之間的距離,但天卻不随人願,今日弄了個“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之結局。
站在湖邊,望着碧波蕩漾的水紋,他心中依然有些許期盼,故而不時扭頭向公園大門張望,無奈,那稀疏的人群中,根本就沒有她的芳影。一番自嘲自責之後,忽然想起前段時間正式對外開放的皇家冊庫,于是決定還是前往參觀一下。
他沿着蜿蜒幽長的湖堤,慢慢踱步而行,一副怅然若失的神态,十幾分鐘後,來到了一座小石橋,便拾級而上,其後,又穿過一座拱門,見路旁有一座古廟,便停了下來。
古廟的門楣上,書寫着“古湖神廟”。一眼望去,發現其規模并不大,僅有三棟相連的古式建築,從三個方面環抱着的一個小小院落。門前有一井口石欄,上面用篆體撰刻着“古銅鈎井”四個大字。
相傳,這座神廟是明太祖朱元璋為紀念一毛姓老人而建。明朝洪武年間,朝廷要在後湖築室建黃冊庫,這時有一居住湖邊的毛姓老人,主動獻計獻策,建議朝廷興建庫房時,按東西走向布局,以便太陽能早晚照到,從而防止庫房黃冊潮濕黴爛,同時建議豢養一些貓,用于捕捉鼠蟲,防止噬咬破壞。朱元璋聽後,甚為高興,并采納了老人意見。後老人去世,朱元璋聞訊,特敕令建造這座湖神廟以作紀念。
楊之江在廟前感慨一番之後,便快步來到了黃冊庫。
前段時間,“明代黃冊庫展覽館”開館之前,他曾接到過玄武湖管理處的邀請函,希望他能參加開館儀式,但由于當時要接待外賓,一時無法分身,故未能參加。
展覽館的大門正對着湖面,裡面是一處古樸幽靜的小院,前後共三進。黃冊庫房建在裡面的一處小山坡上,北面臨湖,環境雅緻和幽靜。真可謂:
“瀛洲咫尺與雲齊,島嶼淩空望欲迷。
為貯版圖人罕到,隻餘樓閣夕陽低。”
小院之中,有一株數百年的紫薇老樹,虬枝盤曲嶙峋,仿佛是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在向世人叙述着六百多年來黃冊庫的前世今生。枯黃的葉子,飄落一地,樹旁還擺放着幾盆芬芳撲鼻的菊花。
黃冊庫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所建,為有效治理國家,在全國範圍内實行了賦役黃冊制度。為此,他親自選定玄武湖(時稱後湖)作為存放黃冊的庫址,并在湖心島上建造黃冊庫房,存放國家賦役等檔案。為彰顯黃冊的重要性,欽定按五行理論,選定黃色作為黃冊封面的顔色,用優質棉紙或絲絹為封面材質,用天然黃檗汁加入明礬、花椒等進行染色,以防蟲蛀鼠咬,最後再用棉線穿起,裝訂成冊。
這些黃冊裡不僅記錄着大明王朝的人口數量、家庭戶數、每人的生老病死,每一次土地買賣、房屋變更等記錄,而且還記錄着每家每戶承擔的徭役以及繳納的賦稅情況,庫房之中,除了黃冊外,還收貯了魚鱗圖冊,以便國家全面審察核實天下田畝,關乎着整個大明王朝的命脈。朱元璋一方面要求各地布政司及直隸府,以及州、縣和土地管理衙門将所造的所有黃冊,全部送交戶部,再由戶部轉送到該庫上架,另一方面将玄武湖劃為皇家禁地,并圈占了湖濱的大片土地,設立了界牆、界石,安排專職官吏和軍隊等負責巡守,平日裡除湖泊和庫房的管理官吏、查冊監生以及調閱黃冊的公差外,任何人等都不得擅自進入。不僅如此,為保證黃冊庫的絕對安全,禁止在島上點火或生火做飯,晚上不準掌燈。從此之後的260年内,黃冊庫一共貯藏了大明王朝黃冊檔案170多萬冊,成為了大明王朝“四禁之地”之一。
進入展覽館,迎面是一張巨大的《洪武京城圖志》鑲嵌在牆體上,兩旁有一幅詩聯:“原是聖朝圖籍府,誰雲俗客可遊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