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點未到,範清婉與高小雙就來到了南大北園。在路過電教室時,她見走廊上有人正扒着窗戶向裡看,便停下了腳步,也好奇地湊了過去。
吳影教授正站在講台前,給學生們上課,背後的黑闆上,用白色粉筆寫着“年号與國運”幾個字。
也許是剛開始不久,隻聽到吳教授講到:
“ …所謂年号,就是古代帝王紀元所立的名号,是帝王統治天下的合法性标志,史稱為‘奉正朔’。據有關史料記載,先秦至漢初并無年号,漢武帝即位後,才開始正式使用年号,曆史上稱之為建元元年。其後,曆代帝王都起有年号。年号初始,以六年為紀,成為一元,所以年号用了六年後,就會改元,重新起新的年号,後來,年号取舍就出現了随意性,有的帝王遇到什麼天降祥瑞,或内讧、外憂等事,都會更改年号,有的皇帝一生所用的年号,甚至多達十幾個,比如,唐高宗李治,有14個年号,不過,自明太祖朱元璋開始,其後的明清皇帝基本上都隻有一個年号。
雖說啟用年号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但每個年号的背後,都有它特殊背景。比如,第一個起年号的漢武帝劉徹,一共有11個年号,幾乎都與道教有關。之所以如此,其背景原因有二:一是因為大漢自劉邦立國以來,上層社會大都崇尚黃老之學,也就是道教,尊奉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等道家神仙。二是,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當時朝廷的大權掌握在窦太後的手中,而不是漢武帝,而窦太後此人,非常信奉無為而治的道教思想。漢武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皇位,隻好投其喜好。其實,漢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并不十分認同黃老之學,因此在窦太後去世的第二年,就将年号該為“太初”,雖然該年号語出《列子?天瑞》中:‘太初者,氣之始也’,仍包含着道家哲學中所謂的“無形無質,隻有先天一炁的原始宇宙狀态” 的思想,但其在治國理政方面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其曾先後三次召見儒學大家董仲舒,與其促膝長談,垂問國策,董仲舒為此向他灌輸了三點意見,這就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所謂‘天人三策’。第一,皇帝的由來,是君權神授的;第二、皇帝的權力,天下為皇帝一人所有;3、皇帝的信仰,儒學将令他的皇位更加穩固。
此後,漢武帝便進行了雷厲風行的改革,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重塑思想體系,強化中央集權,從而開創了偉大的‘漢武盛世’,成為了千古一帝。呵呵呵…凡事都具有兩面性。也正是這巨大的變革,導緻先秦以來所倡導的‘天下之言,不歸于楊,即歸墨’的世之顯學,最後就隻剩下儒學一家了…呵呵呵…當然,墨家并沒有真正絕滅,而是換了一種形态,潛隐蟄伏了起來,墨家的巨子和後世墨者們,一直利用道教的經典和廟宇場所,秘密傳承着墨家的核心思想和價值觀。比如,墨子的宇宙時空、尊天明鬼等思想,後來就成為上清派茅山道教的教義來源,南北朝時期茅山道教的宗祖陶弘景,更是将墨子視為上清派的啟蒙師,在其所著的《真靈位業圖》中,将其與道教的太上老君,同列為第四層次的主神”。
吳教授稍作停頓,然後轉身在黑闆上寫下了兩行字:
乾聖、興福、鹹嘉、崇貞
永昌、紹慶、鹹甯、崇貞
并找了紅色的粉筆,将最後的“崇貞”’二字重重地圈了起來,然後轉過身,清了清嗓子,說到:
“下面,我再提一個年号,就是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檢的年号,‘崇祯’,這一年号非常特别,甚至可以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是中國最後一個由漢民族建立和統治的王朝帝國覆滅的标記。
關于‘崇祯’這個年号,史學界有兩個不同的說法。據《思陵典禮記》中記載,明朝天啟七年,也就是公元1627年,明熹宗朱由校在臨死前将皇位傳給他弟弟信王朱由檢。朱由檢繼位後,當時禮部大臣拟定了‘乾聖、興福、鹹嘉、崇貞’這四個年号,供他選擇。朱由檢最後選用了崇貞,并将“貞”字改為“祯”,以“崇祯”為其紀元開始。
朱由檢之所以選定“崇祯”為年号,很多學者認為,因為“崇”為高大,“祯”為吉祥,并且“崇祯”與“重振”又是諧音,比較符合他重振大明王朝的治國理念。呵呵呵…可是,在野史中,卻有另外一個說法。在《烈皇小識》中有記載,當時内閣拟定的年号,是下面這一排的年号,‘永昌、紹慶、鹹嘉、崇貞’,而不是剛才講的這上面四個。對此,有學者認為,朱由檢放着第一個‘永昌’年号不用,偏偏選擇最後一個崇祯年号,這可能就是命數使然。哈哈哈…後面還有一句,叫‘大明王朝亡國的密碼,就藏在這個年号之中’。理由是什麼呢?就是…崇祯帝不用’永昌’年号,就意味着他對江山的放棄,于是乎,1643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國時,就将這‘永昌’選定為年号,并将第二年定為永昌元年,随後,延續了276年的大明王朝便轟然倒塌了。後來大清入關,順治帝登基後,其曆史性地改變了年号的甄選方式,雖然仍采用了明朝的“一生一元制”做法,但年号的用詞,不再從易經等道教書籍撷取,可改由從儒家經典文獻中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