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伊是她仰慕的人,是世上最能讓她看見生活更多可能性和更多熱情的人,她需要看着枝伊,這對她來說是唯一的獲救的可能。
大一那年的暑假,周曼同高一時的舍友聚餐。
地點是一間規模頗大的烤肉店,大家圍坐着,中間是烤肉的爐子,一個喇叭樣的抽風口懸在空中。
曾經住在一起的六個人許久不聯系,時間與經曆橫亘在她們之間,彼此都生疏了許多,雖依舊呼喚着對方比較親近的昵稱,卻失去了親近的氛圍。她們沒有談及長大了幾歲之後對未來的設想,隻說說笑、聊聊大學的校園生活,沒有話題的時候,就祭出從前宿舍生活的趣事,以及各種明星八卦,娛樂新聞是一種談資,而非真相。
聚餐進行到後半程,周曼沒有問,是李謙謙主動提起。
李謙謙嘴裡嚼着烤肉,突然想起來似的,告訴大家:“枝伊在A市念大學。”
周曼手中的筷子頓時停住,臉上是壓制不住的詫異神情。
其他人無甚反應,隻舍長随口問:“你和她的聯系多嗎?”
李謙謙點點頭:“挺多的,因為我的學校和她的學校離得不算遠,我有時候放假了就去找她玩,沒有回S市。”
周曼想說話,但口舌變得有些遲鈍:“她還在……”
隻支吾了三個字,李謙謙就機靈地玩笑道:“她當然還在,健康着呢。”
大家都笑了,周曼也低頭笑笑,讓自己的精神從震驚中振作起來,繼續問:“她還好嗎?”
“好得不得了。”
“她念什麼專業?”
“服裝設計,算是那所大學裡比較好的專業了,她藝考的時候發揮得不錯,文化課靠着最後半年的突擊學習也算是有點成果吧,反正高考成績還可以,夠她用了。”
一位舍友插話:“我記得她不怎麼認真學習的呀。”
李謙謙說:“别的時候不認真,快要考試的時候不可能不認真,她的腦袋瓜還是挺好使的,弄得清楚狀況。”
周曼喝了一口冰涼的汽水,感受寒流落入腹中的滋味,咬咬嘴唇,滿懷期待地問:“放假的話,她會不會回到S市來?”
李謙謙卻說:“可能不太會吧,她爸爸好像又調職了,不在S市,她也就沒有什麼必要過來這邊了。”
聚會結束前夕,幾人相互加了微信。
周曼很想請李謙謙将枝伊的微信推給她,但在座的其餘人都沒有這種要求,周曼便不好意思提出,怕大家認為她過于在乎枝伊,太過奇怪,沒有多少交集還要念念不忘,畢竟枝伊對她們而言隻是交情極淺的一位普通的同班同學。
周曼在回家的路上将李謙謙的朋友圈從頭到尾翻看一遍,看到了三張李謙謙和枝伊挨在一起的自拍。
許久不見枝伊,那張周曼日日夜夜在腦海中回憶的面孔驟然成真,真實的微笑,真實的目光,真實的人,不過是存在于屏幕裡。周曼定定注視着枝伊,幻想在未來的某一天,枝伊可以離開屏幕,站在她的面前,那時,思念會像天邊的一縷清風。
而後周曼到宿舍六人剛剛組建的群裡報平安,順便問李謙謙,“我們有高一的班級群嗎?”
過了大約十分鐘,李謙謙才回複,“沒有,隻有之前的那個Q-Q群。微信出得太晚了,要是在我們念高中的時候就推出,我們肯定會有班級群。過了高一那一年再建班級群,不太現實了。”
周曼想了想,又問,“那有誰會組織高一的班級聚會嗎?”
李謙謙沒有回答,反問周曼,“你很想和高一的同學聚會嗎?”
周曼慌張了一瞬,旋即撫着胸口想幸好是在線上交流,對方沒有看到她的表情,不會因此質疑她,又忙敷衍着回複,“沒有,我就是這麼一問。”
李謙謙寫道,“我覺得應該不會有,隻有一年的感情,很多人在分班之後都忘了。”
原本周曼打算通過群聊順藤摸瓜找到枝伊的聯系方式,如今看來這個辦法是行不通了。
但她絲毫沒有感到氣餒,相反的,她心中充滿希望——在如今這個網絡越來越發達的時代,人與人的交流方式越來越多樣化的時代,枝伊與她之間的距離并沒有她過去想象中的那麼遙遠,她覺得自己肯定能夠在某個渠道獲取關于枝伊的信息。
周曼換好家居服,窩在家裡的電腦前,查找現下最受歡迎的幾個社交平台。她和她比較親近的同學都有點跟不上網絡發展的腳步,對一切呈噴湧之勢推出的社交平台幾乎沒有接觸,基本上要等到目之所及的大多數人都使用同一個平台的程度,她們才會勉強跟風使用。然後她浏覽了一下主頁面,了解一下不同按鈕的主要功能,再嘗試着在這些平台的搜索框裡打下“枝伊”二字。
看着搜索結果,周曼打了個寒戰,雙手攥緊拳頭,眼睛一瞬不瞬地盯着排成列的圓圓頭像。
她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