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隽按上他的肩,沉聲道:“我們必會出城,但不是此日,我們終将決戰,但不是此時。”
劉簡、劉璞對視一眼,齊齊上前一步,拜伏在地,“遵祖父遺願,若明公不棄,我等願率部曲追随!”
劉隽将他們扶起,“你我二族本就系出同源,從此以後,你我皆為兄弟!”
名正言順地得了劉喬殘部,劉隽又花了不少時日整合了隊伍,一邊固守城池,一邊研讀尹小成從各州郡送來的軍報。
先是劉琨一直倚仗的代國竟然發生了内亂,拓跋猗盧因偏愛幼子拓跋比延,意圖廢長立幼,和其長子拓跋六修多生龃龉,乃至父子相殘。因擔心長兄劉遵,又想到箕澹、衛雄還有不少親朋故舊在代國,劉隽便命他二人歸返北地,伺機而動。
從前在并州時,因劉琨與拓跋猗盧親善,劉隽也曾與拓跋六修見過數面,心知此人難成大事,隻希望劉遵能趁機離開代國,去并州輔佐劉琨,也是一大助力。
除了劉聰親征平陽外,中山王劉曜則率大軍圍攻北地郡。去歲九月時,已經攻打過一次,因麹允聲東擊西而未能成功。
如今他又磨刀霍霍,打算再度圍攻北地郡。
索綝、麹允二人雖都在司馬邺朝堂上位居高官,且都算得上善戰,比如索綝曾大敗漢将趙染,而麹允更是屢屢大敗劉曜。
原本,賈疋打算親自鎮守長安,麹允在青白城策應北地郡。
溫峤卻修書問策,道是關中諸将到了如此地步,仍在忙着内讧,他擔心原先的勝勢會蕩然無存,重蹈從前八王之亂覆轍。
“北地郡已是長安屏障,萬萬不可丢了。”劉隽自言自語,在心中回想這幾人的秉性,最終決定修書給賈疋。
于是建興四年七月,劉曜再攻北地郡,本想好了應對麹允之策,不想待他派出兵卒繞城放火,煙塵蔽天,又派人散播謠言,說是城池已失陷。若是優柔寡斷的麹允,極有可能也便信了。
隻可惜,劉隽保舉賈疋馳援,果然打了個劉曜措手不及,最終隻能暫且緩下攻勢,悻悻地撤了。
賈疋與麹允均是老辣的百戰老将,劉聰見劉曜久戰不下,也覺灰心,又聽聞劉喬之後,竟然是劉隽這麼個毛頭小子接任豫州刺史守平陽,當即決定攻打平陽,一雪前恥、奪回國都。
劉隽聽聞是劉聰,當場便歎了口氣,畢竟比起劉曜等匈奴宗室,劉聰本人禦駕親征,不論是兵馬還是補給,乃至于士氣,都不可同日而語。
劉隽親自帶人上城樓巡防、修補城磚,又收集了不少油、炭,隻等劉聰來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