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發一眼就認出來這家夥就是剛才嘲笑他的人,但劉徹的話讓他更驚訝:“寡人說什麼?”他也不知道有這麼個東西啊!
“講道理,如果夏商真的有這個東西,輪得到我和成湯麼?”
“說得好!”這一聲,中氣十足。衆人循着聲看去,但見一名中年男子立于天幕上,年歲瞧着要比姬發嬴政等人還要大些。身材高大,英武不凡,目若燦星,俊美不可逼視。
他笑道:“說的真不錯,若我大商真有此等神器,這天下,也輪不到你,姬發。”
姬發臉色驟然冷了下去,完全沒有了方才對後世幾位君主的和煦:“哦……是大王。”
能讓武王喊大王的,那就隻有……
“纣王!”有人驚呼,“有生之年,竟能看見這二位君王站在一起。”周武王和商纣王站在一起,心平氣和地講話,怎麼聽怎麼像個鬼故事。
子受揚眉:“不和予問個好?你父兄……”
姬發:“您已經看見了未來,難道會放過我們麼?”
其實周方與殷商的關系一直很微妙。當年公亶父遷周人于岐,西有戎狄東有殷商,公亶父就采取了東聯強殷西抗諸戎的政策。後來武乙為了拉攏周人,将殷商内服國摯任氏的次女嫁給了季曆。季曆成了殷商的“女婿”,在武乙的支持下,對戎狄展開了猛烈的進攻,戰績斐然。後來武乙去世,文丁繼位。與他父親對季曆的信賴不同,文丁對日益壯大的周人十分放心不下,便将季曆騙到殷都圈禁,沒多久,季曆死在了殷都。
再後來帝乙繼位,為了時局穩定,又反過去安撫周人。然後到了帝辛那時候,他父親西伯昌又又被囚禁。
總而言之,商周的關系就是一個起起落落的過程。
事實證明,親戚關系有時候也不牢靠。商不曾放下對周的警惕,周亦不曾完全臣服過。
周還弱小的時候,商尚可以忍受,但周方經曆幾代首領的努力,現如今已經強大起來,于商王而言,就是一根梗在喉嚨裡的魚刺,咽下去不是,吐出來也不是。
子受微微颔首,嘴角依舊牽着笑:“好罷,不說這個。你怎麼一副半死不活的樣子?予這裡的你還是個意氣風發的少年英傑。你現在……年歲也不大罷?怎麼,得了天下,當了王,還過得不如以前?”
三十多歲并不算年輕,但和子受比,确實是不大。
子受最初在得知周代商時是惱怒的,可後面林林總總聽了姬周那麼多笑話,又看姬發那被未來打擊得搖搖欲墜的樣子,就光顧着幸災樂禍了。
姬發默然了片刻。
确實,他能感受到,自己的身體一日不如一日,不但噩夢纏身,連進食也逐漸困難起來。
方才後生也說了,他死時,姬誦還年幼,需要周公輔政。這會兒姬誦已經十歲了,他崩逝,估摸着也就這兩年的事情。
“您還是想想怎麼把您自己那邊的事情處理好吧。”姬發擡起頭,硬邦邦道。
子受本人是個厲害的君主,武力超群,思維敏捷,軍事天賦極強,在位期間屢次發動戰争,都取得了不錯的戰果,把東夷都打趴下了。但從内政看,他卻說不上是一個好手。這個國家在前幾位君主手上就已經積累了不少矛盾,這時候就需要一個耐心的、最好能溫水煮青蛙的君主來調和矛盾,制衡各方勢力,然而帝辛顯然不是那樣的帝王,他是一點委屈都不讓自己受,不聽他話的人皆被他以嚴刑鎮壓。也因此,他們殷商自己内部的矛盾非但沒有緩和,反而讓朝臣們甚至子受自己的兄弟叔伯都與他離心離德。
這樣看,帝辛要面對的問題,倒比他嚴重的多。
畢竟他不行了,不還有旦嗎?旦一定行。
雖然剛才的“三監之亂”讓姬發受到了不小的沖擊,但那也是對弟弟們背叛的愕然。鮮、度、處和他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他們的母親太姒在時,極其重視對他們的品德教育,他的弟弟們幾乎從來沒幹過什麼不好的事情。父母兄長都離世後,姬發自覺将撫育保護弟弟妹妹的責任攬在了自己身上,即使軍務繁忙,也不曾懈怠一絲。弟弟妹妹們亦不辜負他,個個敏慧端方,于他也尊重依賴,縱使性格上有些瑕疵,也不耽誤他們是實實在在的好孩子。
誰知道呢,就是在他面前這麼乖的幾個,他死後沒多久,就連造反的事情都幹出來了。
不過對于弟弟們的能力,姬發是有一個清晰認知的,否則他也不會越過鮮這個哥哥,讓旦攝政。論能力,那三個并不是旦的對手,所以三監之亂,最後必定會被平息。
子受沒再和他繼續說下去,對朱厚照道:“予肯定,沒有這個東西。”他自幼聰敏,得父親帝乙寵愛,真有這個東西,他父親怎麼會不告訴他?如果真保密到連他都不能知道,那又怎麼輪得到周人?
此時成湯也站了出來,對前二者的說法表示了認同:“沒有。”
朱厚照“哦”了一聲,沒再說什麼。
劉徹挺失望的:“看來是後人杜撰的。”沒勁兒,沒勁兒。
劉邦本還在為這四位曆史上鼎鼎有名的君主齊聚一堂啧啧稱奇,見劉徹那樣子,忍不住對着左右道:“這是乃公哪位兒孫?年紀輕輕,怎得就對神鬼之說如此癡迷?”看服飾,看殿内布局,就知道是他們老劉家的人。
蕭何:咱當時也沒少編這神鬼故事。
劉邦歎了口氣:“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乃公當年是編了不少,但那不是為了證明咱本人就是天命所歸人心所向麼?神鬼本就是給人用的,編編騙别人也就算了,這兒孫怎好如此迷信……”
他自顧自地叨叨,沒人接話。
劉邦自己說說後頭的皇帝也就罷了,畢竟那是他的後代,他愛怎麼說怎麼說,但他們是臣子,皇帝怎麼樣,就不是他們能置喙的了。便是說,也是以勸谏為目的,絕不能在這種情況下接過話茬兒,否則就是說君王小話。别的皇帝不知道,他們這位陛下,是絕對會記小本本的。
什麼,你背後敢說我們家皇帝壞話?
誰知道你會不會說我壞話啊?
你對皇帝有沒有一點敬畏之心?
到時候有他們好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