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從認清自己開始。
遊健可太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重了,别看他在文武百官表現得很像那麼一回事,那是他後世刷曆史劇刷多了,身為一國之君該有的儀态,都是虛張聲勢。
是的,虛張聲勢,到現在遊健的後背還是濕的呢。特别是貳神給他科普了一大段袁崇煥在曆史上幹的事。
怎麼說呢,明史畢竟是清朝編繪的,其中必然有一部分失真。但袁崇煥這個人,真的争議特别大。
遊健目前又不是無人可用,自然不會選擇聽袁崇煥的忽悠。而且遊健在思考,中秋節前後塞外草原将會面臨的災害。
貳神說得清清楚楚,蒙古部落以及後金之所以能夠平安度過,沒有受到災害的多大影響,是因為袁崇煥天真,想用蒙古人牽制對付後金。
他不重用袁崇煥,遼東那邊還是以毛文龍為首。毛文龍這家夥貪财吃空饷,但對國家還算忠心耿耿,絕對不像袁崇煥那般天真,覺得能用蒙古人牽制後金......
那麼問題來了,那麼大的災情,後金方面如果沒法從大明手中坑來大批糧草,這個冬天,後金方面絕對難過,至少不會像曆史那樣輕松度過,然後第二年就繞道山海關,讓京師告急。
這樣想着,遊健的心情得到放松。
“還有要事禀告?”遊健語氣淡淡的問。
群臣面面相觑,最後兵部的官員出列,說起遼東布防的事兒來。
“曆來不是堅壁清野?既然堅壁清野,為何要去城池外的荒野開辟田地?”
遊健發出靈魂一問,“鞑子時常擾我邊關,糧食種在城池外,到底是給鞑子種的,還是邊塞守軍?”
文武百官:“......”
他們的萬歲爺想得夠深遠,夠會腦補!
“那依萬歲爺的意思......”司農司卿司出列,小心翼翼的問。
“邊塞地區往日糧草皆靠中原運輸,途中損耗多,朕私心想着,還是得允守兵家屬開墾良田。”
司農司卿 :“萬歲爺的主意是好,隻是邊塞土地貧瘠,隻怕......”
“不種水稻不就成了。”遊健打斷司農司卿的話。
郭允厚出列道。“可是種植紅薯?”
“紅薯種植,玉黍(玉米)也種植。”
頓了頓,見其他官員一副漠不關心的樣兒,遊健心情就陡然變得很差。
玉米明朝嘉靖三十年傳入華夏,紅薯又稱番薯,明朝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傳入華夏。
至于後世高産作物之一的土豆,同樣是明朝萬曆年間傳入華夏的。可惜不管是紅薯,還是土豆、玉米都沒有得到重視,沒有被大規模的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