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福身後的董留成和王志山,沒有停下來。
改革像是一束光,照亮了二人。二人将目光,轉向了個體稅收的改革。
個體稅收,浸染了兩個人多年的熱情,也一點點消耗着他們的激情。沒有人願意一成不變、為之煎熬。雖然改變它,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但企業改革的成功,讓兩個人看到了一絲希望,一絲光亮,多了沖動。
沒有過多的遲疑,兩個人嘗試着,想要改變個體戶征稅的現狀。
在王志山的心頭,不止一次浮現着當年他站在龍泉橋頭,迎來的那位北方領導,以及領導說過的話:
“我們要不惜餘力,改變現眼前上門收稅的落後面貌,推進納稅人主動上門申報納稅的嶄新局面!”
這話當年他似懂非懂。刻骨銘心的幾年過去,他從那個懵懂的男孩,走到了實現夢想的邊緣。殘酷現實和美好理想的差距,無時無刻地刺激着他,讓他多了沖動,多了渴望。個體稅收讓他無時無刻不在想着如何改變它的過去。
企業改革的成功,靈光一閃。他要來一場實實在在的改變。這種迫切想要改革的想法,由最初的混沌,一點點清晰。如今,他不想讓它停留在腦海裡。
一連多天,王志山和董留成将個體稅收征管的難點和痛點,想了一遍又一遍。
外頭上百戶企業的的三自納稅,贊譽一片。個體戶和企業相比,要想把完稅憑證像企業一樣交由個體戶保管、自行開票,會被認為是強加給個體戶的一種額外負擔,不僅遭受抵制,還會被認定完全不可行。
面對個體稅收,兩人得另辟蹊徑,另外找出一條道來。将稅款開票的繁重、瑣碎工作交由銀行等第三方完成,将稅收專管員解脫出來,不再站到一戶戶個體面前,重複開票和收稅的繁瑣,成了兩人的初心。
初心之下,有志者事竟成。再難的改革,絕非無路可走。
王志山很快發現,個體戶稅收全由每名稅收專管員提前核定,每月的稅款數額,能準确計算,全握在稅務人員手裡。換個思路、動一下程序,将分散到每一名個體戶稅收管理員的開票任務,集中統一開出,送交各家銀行,銀行是樂意按完稅憑證劃繳國庫的。如此一來,稅收被動成為主動,數量巨大的零星分散,成了集中統一。
跨出這小小的一步,換來的,是更大的跨越。幾十年的上門收稅的舊路,成了一條沒有人嘗試走過的新路。
這一步,走出了以前落後的稅務上門收稅,還将分局不足十人的征收人力,加入了各家銀行網點的力量。
利弊權衡,無疑利大于弊。相比個體戶,他們多年的被動等候稅務人員上門收稅,成了主動就近到自己的開戶銀行繳存稅款,節省了跑稅務局的時間;而銀行網點為了客戶,面對劃撥稅款的微小付出,就能穩收增加儲戶的潛在利益,樂此不彼。稅務局小小的變革,帶動的是全新的征管模式改革,無異于一場全新的稅收變革!
如此設計,源自小小的江北國稅兩人。有道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兩人在額手相慶的同時,很快預見到了任何藍圖,要落地見效,絕非易事。
接下來如何付諸行動,兩人心裡沒底。
這個世界不是越大的稅款越費事,而是越小的稅款越讓人頭疼。
事情的難度超乎兩人的想象。
面對五百餘戶的個體戶,光是集中統一開票的人手,就得調動全分局上下的十餘人;而十餘人要想開出近六百份□□,其巨大的工作量,足以令人望而生畏。
除了集中開票,更令人難以想象的難度,是如何讓個體戶及時将錢存在不同的銀行網點。沒有剛性的執行,整個改革岌岌可危。
最後的難題,是将幾百份□□一份份送往一家家銀行網點。如果董留成調動不了分局的公車,全靠腳蹬自行車送出,難度令人難以想象。
擺在兩個人面前的,全是問題。
一面是改革的前景誘人;另一面是改革的艱辛令人畏懼。
兩人的心頭,一半激情澎湃,一半冰冷異常。
兩個人陷入了無比艱難的抉擇之中。
時間已是春末。拿不定主意,二人決定各自帶上一份草拟的改革辦法,去往各個鄉鎮,聽一聽鄉鎮領導們的意見。
顧着王志山因為在前次培訓中見過江北鎮的張慶延書記,江北領導的登門拜訪,分工王志山完成;餘下的疊翠鄉和龍泉鄉,董留成叫上楊輝,開出公車,帶上馬榮去跑。
董留成這頭,第一站走進了距離最遠的疊翠鄉政府
他的想法一彙報,當即得到了在場的疊翠鄉領導們一緻首肯。
走出疊翠鄉政府大門,董留成心花怒放。
第二站,他去了龍泉鄉政府。
龍泉鄉政府的領導,因黃磷廠稅收案的波及,更換了新一屆領導班子。班子領導對董留成此次前來,尤為重視,開了一間大大的會議室,接待了他。
在聽過董留成的改革辦法後,無一人提出異議。
董留成這下來了興緻,争取其中一位分管财政的副鄉長出面,跑了龍泉鄉大大小小的村公所。意猶未盡,他最後幹脆連同龍泉鄉的财政所和工商聯,一路跑了個周。
另一頭,王志山帶上李躍文,去了江北鎮政府。
鎮政府在完成企業會計培訓後,熱鬧氣息尚未散盡。如今學員散盡,偌大的政府黨委大院,安靜了不少,再不是先前的嚣喧模樣。
張慶延書記一個人坐在他的辦公室裡,接待了他。
王志山走進了書記辦公室。
見到王志山和李躍文,張慶延書記沒有放下手中的一本厚厚的《國家稅收教程》。相反,他大大方方,向兩人亮了亮書本的封面,道:
“我是在準備考經濟學研究生。這段時間,讀過幾本經濟的課本下來,還算馬虎,能懂;可就這本《稅收教程》,我是一點感覺沒有。既然你來了,我順便問你幾個問題?”
王志山欣然受命,一連作答了張張慶延書記的問題。
張慶延書記不住點頭,道:
“聽你一說,我是大體明白了些。對了,你們兩個今天過來,是有什麼事情?”
一聽話題步入正題,王志山當即将此行目的,和盤托出。
在問過王志山幾個細節問題後,張慶延書記點頭道:
“你們的這項改革,是想改變稅務局上門收稅現狀,最終朝着讓納稅人主動向稅務局主動納稅的方向上改進,我看,是好事,利國、惠民的大好事!我舉雙手贊成。就像你們前段時間提出來的企業培訓一樣,我完全同意。你們稅務分局對稅收工作有想法、有動作,我很欣慰。要是全縣上下都有你們幾個人敢闖、敢試、敢想的幹勁,那是我們江北五萬老百姓的福氣。隻是在具體的操作上,你們的工作涉及面廣、影響面大,可以說是牽一發而動全身,那我們就多考慮阻力,層層傳導壓力,把工作做細、做好。接下來,還要多研究、多發動群衆。群衆利益無小事。把群衆工作做到家,改革才能真正落到實處。你回去,就當傳達我個人意見,按你們既定的辦。鎮黨委這邊,我會找時間和各級村公所通通氣,争取更多、更大的理解、支持。順便,你回去代我向你們張局長問好,啊!”
走出鎮政府,王志山一身輕松。
之前他不知道了張慶延書記是否還記得他,心下十五隻竹桶打水,七上八下。如此一切順利,他忐忑不安的心,落了地。
張慶延書記的肯定,讓他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