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伫立街頭,相互問候了一會,新舊兩任勞協主席,算是同框一鏡頭。同框中,前後兩屆勞協主席碰面,更多感慨的,不是楊長壽,而是羅遇春。
是啊,他記得,最初楊長壽來到自己面前時,他新開門店,急等着開業所需的流動資金。
聽到有人說個體勞協能幫助他向銀行貸款,他來打介紹信來了。
第一次來,年輕的楊長壽沒有辦下會員證,被羅遇春一頓喝,急着忙着地走了後,找鄭中懷辦下會員證,他又來了。
這次來了後,他向羅遇春提出來,要請他幫忙,給他出具一紙證明,去申請銀行的貸款。
羅遇春看着他實誠,沒有二話,給他開了介紹信。
遞給他介紹信時的一幕,羅遇春清楚地記得楊長壽那張年輕稚氣的臉。是的,他還是一個毛頭小子呢!可市場和他所帶領的勞協,允許讓年輕人創業,也允許讓人分得一杯羹,去先富起來。羅遇春在遞給他介紹信的同時,除了不忘記給他上了一課誠信經營的道理,還不忘祝他生意興隆、财源滾滾。
後來,楊長壽因為拿到的第一筆資金,将自己的生活日用品門店開得風生水起。再後來,有人提議,要給羅遇春配齊勞協領導班子,給他配一名副主席,可羅遇春拒絕了。
羅遇春那時清楚地記得,經人提議的個協副主席名單中,楊長壽的名字,就在其中。
他知道,江北經濟發展得最為成功的秘密,不在它的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是各級政府,甚至是各級民間組織,将他所帶領的個體勞協,爬坡上坎,走上了應有的高度。
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是政府與市場的分權而治。市場需要個協,政府需要個協,而個協,多年來,牢牢攏住了個體戶。背後政府的支持與厚受,讓羅遇春的個協擁有了不一樣的話語權,也擁有衆多銀行面前的信貸建議權。
在這種情況之下,能随随便便讓楊長壽這樣的普通,人進入他的個協班子嗎?顯然不能。那誰擁有這些特權?很明顯,是他和與他一樣,早些年首個吃螃蟹的人。
可如今,後生可畏。
在不可阻擋的曆史大潮下,長江後浪推前浪。羅遇春感覺自己在不知不覺間,老了,反倒老不更事,在正确的時間、正确的地點,說了不正确的言論,不僅引火燒身,還順便,将多年坐得穩丁當的勞協主席之位,拱手讓給了面前的年輕人。時光交替,蓦然回首,他這才發現,自己是不是真的老了,再跟不上時代、跟不上年輕人?!
前後兩任勞協主席在街頭同時出現的這一幕,很快成了老城街頭路尾,人人熱議的話題。
羅遇春走在街頭佝偻的身子,讓這位曾經是老城人心目中的老飽學、老學究,頃刻之間大廈将傾,走下了十年個協主席神壇。
新聞引發的背後的觸動效應,無疑是巨大的。
贊賞的、感歎的,期望的、失望的,不一而足。
他鋪天蓋地帶給人們的,是一個高頻詞彙,“變革”。
變革總是一波推着一波來。特定的時期,特定的事情,往往需要的特定變革,帶來新秩序。走出過去,總有能人志士挺身而出,引來變革。當初,也就是剛坐上江北個體勞協主席位置的羅遇春,總是精神抖擻,不僅大談特談改革,還不時表态,會用他的一生,擁護改革。
在衆多江北人的印象中,他成了變革的急先鋒。個協的大小會議,他會借用孫中山先生的一句話:
“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他這樣說,也這樣做了。
他在江北的個體戶中,率先推行會員制,開展個協聯保,小額貸款三戶聯保,大額貸款多戶聯保,規模和資金超前的,幹脆由個協聯保。
江北的個體戶們,實實在在地拿到了不同的銀行貸款,發展勁頭迅猛。
一批率先承包老合作社、甚至是五交化公司的個體戶們,異軍突起,一不做、二不休,将門面開到了縣城,很快跻身縣城,占據了一席之地;跟在羅遇春屁股後頭開的日用品批發大戶們,全縣當數江北的最多。
就像山富軍,當年也是開批發部出身,如今早将批發部開到了邊貿,甚至開進了省城。而後,即便是這些人,生意做得再大,如今也會請求羅遇春保留他們在江北的個協會員,對個協的恩澤,念念不忘,不時将他挂在嘴邊。
隻有羅遇春知道,改革開放之初,大家一窮二白。誰擁有像個協介紹信一樣的東西,就會有優先權利,優先獲得個協的擔保、銀行的資金,擁有别人無法先知先覺的信息源,甚至像羅遇春給楊長壽介紹信一樣,讓他能夠在接下來的市場中,脫穎而出。
那個時候的羅遇春,無疑是開明的。他甚至在很多人面前提出來,無論是什麼東西,想要阻擋改革潮流,都會是螳臂當車。
世事難料。和以前相比,眼下,他成了人在改革面前的淘汰下來的老人。
人的變化,給這個時期的江北人,上了嶄新的一課。
國稅分局撬動的個協人事變遷,讓不少人耳目一新。
經曆過個協人事更疊,人們很快明白江北國稅的改革,一連番的手筆,有着徙木立信的味道,來得實實在在,而且絕非穿新鞋走老路。
它給街頭紛紛攘攘的人們,多多少少地帶給老城一絲新鮮的空氣。品味之下,人們懂得了改革的銳不可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