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小麥忍不住跟蘇麗珍感慨:“咱們蘇爺爺的人緣真好。”
這些老鄰居們不但熱情,記性也很好,還有人認出了孟知祥。
當初蘇厚德決定留在鳳城定居,芽芽和孟知祥各占了一半原因。但是為了保護芽芽,大家決定對外隻說是為了照顧孟知祥。
街坊鄰居們也都知道蘇家的事,知道老蘇頭的姐姐一家命途多舛,如今也隻剩下這麼一個姐夫了。
要不是為了這個孤苦伶仃的姐夫,老蘇也不會大老遠跑去東北。
當年,老蘇的姐姐夫妻倆時常來看望老蘇一家。在他們記憶裡,這對夫妻不僅長相氣質出衆,而且還是大學裡的老師,跟總是圍着鍋台轉的老蘇頭沒有一點像的地方。
可如今再看孟知祥,當年斯文俊秀的青年教授如今卻滿頭白發,比同齡人更顯蒼老,實在叫人唏噓。
大家又主動跟孟知祥說了會兒話。
孟知祥因為這兩年常在蘇家火鍋店裡待着的緣故,心境也開闊了不少,面對衆人關切中難掩同情的眼神,他也笑着回應了幾句。
到最後,鄰居們才注意一直在旁邊笑吟吟看着他們說話的蘇麗珍一家四口。
等聽完蘇厚德介紹,那位老王頭又忍不住大着嗓門道:“原來這就是蘇老哥你在那邊認得幹兒子啊!哎呦,這小子看着不錯,眼神清正,是個忠厚人,老蘇你有眼光!”
其他人也跟着紛紛誇贊道:“老蘇有福氣啊,多了一個兒子,也多了一個人孝順!”
“那這倆閨女就是老蘇的幹孫女吧?看看這兩個孩子長得多水靈!”
大夥兒你一言、我一語的,很快就跟蘇麗珍一家熟絡起來。
就這麼又說了一會兒話後,人群裡一個頭發半白、面容略微有點嚴肅的老太太就适時道:“行了,我看老蘇他們一家才下火車,這會兒身子骨肯定還累得慌。大夥兒說幾句,差不多就得了。讓他們先回去好好歇歇,回頭咱再找他們聊。”
衆人覺得有理,一時都收了嘴,紛紛跟蘇厚德約好,等晚些時間再來看他,之後便各自散去了。
最後,老王頭老兩口加上剛剛勸街坊們回去的那位李老太太三人則主動要留下,想幫蘇厚德他們先把屋子拾掇一下,好方便休息。
蘇厚德沒答應。
他們這麼多人,哪裡需要再勞煩鄰居們給收拾。
何況他剛剛都看了,這屋子因為大夥兒照看得精細,根本不怎麼髒,屋裡隻有一層薄灰,簡單打掃一下就好了。
三人見他堅持,也就作罷了。
等老鄰居們離開後,蘇衛華他們也不讓蘇厚德和孟知祥伸手,這點活,夫妻倆加上兩個閨女四個人完全夠用。
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之前跟那些老鄰居說話有些觸景生情,孟知祥的精神明顯差了許多。
李翠英趕忙從屋裡收拾出一把椅子,搬到院子裡朝陽的窗根下,讓他先坐下歇一歇。正好今天太陽不錯,曬曬太陽總能讓人心情好一點。
蘇衛華也給蘇厚德搬出來一把椅子。
蘇厚德挨着自家姐夫坐下,本想寬慰他兩句,但是孟知祥卻笑着主動朝他擺了擺手,示意自己沒事。
“厚德,放心吧,我沒那麼脆弱。你去看看孩子們吧,不用在這兒陪我。”
蘇厚德看他閉上眼睛養神,自己在椅子上坐了一會兒就坐不住了,打算過去跟蘇衛華他們一起幹活。
蘇麗珍看他閑不住,就給他出主意:“爺爺,咱們不是給您這些鄰居朋友帶了特産嗎?您要是實在不想休息,就去把這些特産給大夥兒分分吧。”
他們這次出門帶的東西可不少,不過除了蘇麗珍開學要用的東西外,大多數還是給親戚朋友們帶的特産。
畢竟難得回來一次,蘇厚德也确實很惦記這邊的老朋友們。
蘇厚德一聽頓時來了精神,興緻勃勃地從屋裡拽出一個大提包,将裡頭一份份特産拿出來。
這些特産主要是蘇麗珍自家公司出産的鹵味和一部分這邊很難買到的山貨。
蘇厚德把這些東西按照要送的家數分好,其中關系更親近的王、李兩家,禮頭更重三分,然後就開始挨家送禮物去了。
蘇麗珍一邊幹活、一邊打量她蘇爺爺的這個家。
房子不算太寬敞,兩間半的正房拆成兩間屋子,分兩個門。
稍大的一間,進門就是個客廳,東邊還單獨隔出了一間小卧室,後頭是半間窄窄的廚房。
另外一間屋沒像旁邊主屋那樣,一屋分隔成三室,這裡就是單純一間卧室,所以十分寬敞。裡面鏡台床櫃一應俱全,應該是當初蘇振東和前妻的房間。
這房子雖然普通,但是對于尋常老百姓來說,能在寸土寸金的首都有這樣一份家業已經很不錯了。
因為上輩子蘇衛華被收回機械廠的房子,他們一家度過一段居無定所的日子,所以蘇麗珍對房子有一種執念。
她重生回來最初的目标,就是要掙錢,然後置産,盡可能給家人更多的保障。
這個“産”主要就是房産。
隻是這兩年她雖然掙到了不少錢,但是食品公司和養殖基地同樣也填進去不少錢,加上這個年月房子本身買賣的也不多,所以她最初置産投資的打算也被迫擱置了。
這對她來說,多少算是一個遺憾。
不過現在她來了首都,雖然今後肯定要回鳳城,但是怎麼說她也會留在這裡四年。加上她對自家的“珍珍”有信心,未來的分公司未嘗不會開到這邊。
既然如此,同樣買房投資,那首都的房子肯定比鳳城的升值空間更大。
尤其她上輩子去米國時,曾聽路上不少同伴說起過,當時為了趕上這波出國熱潮,很多人賣掉了自己的房子來換取出國的費用。
印象裡,明、後兩年會是這一波出國浪潮興起的一個小高峰,說不定到時候柳暗花明,她能在這邊買到适合投資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