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煙……」這是他最後的念頭,随後,他的世界陷入一片黑暗。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凫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巅。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鈎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标,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萦岩巒,扪蘿補屣登崖岸,迷路之人堕瓊筵。
岩廊罷橫夜叉白,舉頭天淚雙雙墜。
仰止水東流,回首天際悲風疾。
龍蛇混雜鬼神愁,夜叉蠻夷甚缛楚。
--------
自從那日起,李思盈假裝自己魂飛魄散、心力憔悴,全然無心于公務。即便是在自己的房内,楚風來訪時依然如此。她知道,唯有如此,才能避開陳玄禮的耳目,讓他真正放松對她的戒備。
次日醜時,夜色如墨,月華冷洌,李思盈确認無人監視,悄然踏出房門。她步履輕盈,衣袂飄飄,宛如夜行幽靈,越過守衛,潛入大理寺,前往平日難以進入的書房。書房内堆滿了各類典籍,灰塵遍布,顯然久無人至。書架錯落有緻,燭光映照下,書脊上泛起淡淡的金光,仿佛曆史在靜靜訴說。
她的眼睛淩厲地掃過四周,尋找任何有用的線索。忽然,餘光掃到一本書,封面上寫着“????????,A??asenā”。定睛一看,編稿人竟是唐代的開國皇帝李淵。她心中一震,急忙取下書,小心翼翼地翻看内容。
這本書以日記形式記錄了李淵在隋時期,擔任尚書令、丞相,後自任相國,爵至唐王的經曆。燭光搖曳,她一頁頁地翻閱,發現大部分内容與史書記載無異,但突然,她的目光停留在一段文字上,心中泛起驚濤駭浪。
“隋大業末,炀帝昏暴,民不聊生。宇文化及弑帝于江都,天下大亂,群雄并起。時李淵,字叔德,隴西成紀人,官至隋尚書令、丞相,雄才大略,深得衆心。于晉陽起兵,誓以武力讨伐隋室。
李淵集結義軍,聯合窦氏夜叉,其戰力卓絕,威震敵軍。淵率軍攻克長安,挾天子以令諸侯,隋恭帝無力回天,朝中大臣多降于唐。李淵遂自立為帝,改國号為唐,史稱唐高祖。是時天下未靖,高祖以武德治世,掃清群雄,終成一統。”
這段文字與她認知的史實大相徑庭。夜叉竟然是唐朝的建朝功臣之一,而且與李淵關系如此密切。李思盈心中激動,難以自抑。她繼續翻閱,想要找到更多的線索。然而,這本書後面的内容變得零散,似乎有人刻意删減。
窗外寒風瑟瑟,樹影婆娑,仿佛也在為這驚人的秘密所震撼。李思盈心頭一驚,她知道窦氏是開國先帝的元配,但是他們接收到的資訊皆是,隋炀帝荒淫無度,自知無心打理國政,彼時李淵又頗得民心,故想效仿聖賢,将地位禅讓于先帝,這才建立了唐代王朝。「武統…夜叉又是…」這爆炸的資訊讓李思盈頭腦混亂。
她還想厘清思緒,卻聽到窗外鳥鳴聲聲,初曦微露,天際泛起魚肚白。她才驚覺已經是寅時,連忙将書房内恢複原狀,輕手輕腳地返回自己的房中。
甫進屋,李思盈關上房門,便聽得屋外下人敲門的聲音,「李大人,您的素齋我一如往常放在門外了。」她深吸一口氣,壓下心中的波瀾,暗自下定決心,必然要将陳玄禮的狐狸尾巴揪出來,為父親報仇。
她輕聲應答,「知道了,多謝。」然後緩步走到門邊,取回素齋。她在心中默念,今日之事不可外洩,必定要謹慎行事,方能将這隐秘查個水落石出。
清晨的陽光透過窗棂灑進房中,柔和的光線在桌面上投下斑駁的影子。李思盈坐在桌前,望着眼前的素齋,心中卻波瀾起伏。素齋的香氣彌漫,她一邊用餐,一邊思索着下一步的行動。她知道,接下來的每一步都至關重要,稍有不慎便可能前功盡棄。
吃完素齋後,李思盈将書信藏在衣物的夾層中,整理好衣冠,步履從容地走出房門。她必須表現得一如往常,才能不引起陳玄禮的懷疑。晨光灑在她的衣衫上,泛着淡淡的金光,映照出她那堅定不移的神情。
在大理寺内,她如往常般與同僚們打招呼、問好,臉上帶着平靜的微笑。心中卻已經開始策劃下一步的行動。她的目光冷靜而堅定,宛若古井不波。
「父親,女兒一定會為您報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