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下午,幾人如約來到大榕樹下坐等楊萬的到來。
兩個女孩子左右看看,不見楊萬的身影,直接掏出兜裡團成一團的毛線,打算先來兩局翻花繩磨時間。
剛起手搭好一個人橋,楊萬就出現了。
她也不負衆望,不僅腰間挂着的小布袋脹鼓鼓的,身後還背着的一個布包,也是他們沒見過的款式,看着也裝有東西,還不小,像有一塊磚頭墜在裡面。
就這樣,楊萬還能一蹦一跳的過來。
楊萬走近,下巴一擡,招呼幾人: “跟我來。”
說着,率先就往碼頭的方向走去。
其餘人見此,都有些愣了。
年紀最大的啟長青醒悟過來,“你說的有錢賺,不會是去碼頭賣魚吧?怎麼可能呢?那裡有多少叔叔阿姨占據了絕佳的有利地位?!加上,魚還是他們自己捕上來的,想要賣多便宜都可以,我們拿什麼去賣?”
打下手嗎?他們這些小豆丁能幹得了什麼?隻會被趕走,嫌他們礙手礙腳的,再不聽,就要被打屁股了。
楊萬笑着擺了擺食指,“哎呀,别着急嘛,去了就知道了,反正不是賣魚。”
去的路上,她還順拐了一下,去了鎮子上的荷花園,它就在鎮子的定海樓前。
定海樓是楊家鎮及其周邊城鎮裡的漁民,在逢年過節最愛去的地方。
特别是在要出遠海的時候都愛來拜拜,就跟南方人拜媽祖是一個道理的。
不同的是,定海樓裡供奉着的是關二爺!
沒錯,就是三國時期骁勇善戰的關二爺!
他在人們的印象中,一般都是“道義弟兄”才會請回來去供奉。
楊家鎮會請,楊萬小時候剛會走的時候聽過一耳朵,二爺被稱為與趙公明并列的武财神,不僅能保财運還能鎮邪祛災,帶來平安。
出海的人最怕什麼?就怕風雨不平,顆粒無收,性命都要填進去,葬身海底。
還怕被不幹淨的纏上,到了人煙稀少的海上就出來作亂!
所以,不少漁民在出海前都會來拜拜,讓定海樓的香火延綿不斷,甚至日趨鼎盛。
荷花園和隻有一層高的定海樓一樣,是屬于整個鎮子所有。
土地性質在以前是屬于生産大隊的,哪怕現在大隊解散了,它還是沒有放在任何私人的名義下。
聽常在屋檐下、樹蔭下乘涼的老人說,前幾年年景不好的時候,園内的蓮子和蓮花都被人們給掏空了!
後來,發生了一起大晚上為了多拿點吃的,摔死人的慘案後,鎮子裡的族長,就很有默契的把園子給荒廢了。
但光秃秃的一個土坑常年伫立在定海樓前是非常不好看的。
鎮子上有名的風水老先生曾說過,這樣對于鎮子的風水是不利的,是會影響鎮子上的人出海的。
但是以她爺爺為首的族長們,還是不同意恢複在圓内種荷花的事情。
理由都是現成的,等下誰家貪吃又摔死了,該怎麼陪?您賠嗎?
老先生閉嘴了,他家也就隻有一座兩層樓高的爛木房,拿什麼來陪?真要拿來賠了,他兒子還不撓死他!
現如今鎮子上的人是還窮,但再也不會像以前一樣,餓到不管不顧,見到路過的老鼠都想抓來吃。
所以她爺爺就提議,走鎮子的公帳,出點錢,買點種子,打算把荷花給種回來。
說待到來年豐收的時候,村裡出人,把蓮藕和蓮子給收上來,該賣就賣,得到的錢,就繼續買種子種!
多出來的就用于聘請鎮上無兒無女的老人看守,打掃定海樓。
如果覺得這樣容易分不均,就把收上來的蓮子和蓮藕分給各家各戶,愛煮來自己吃還是拿來做買賣都随個人,這樣總該覺得公平了吧。
毫無疑問,第一項提議直接得到一次性的通過。
自從家家戶戶都建得起小樓房以後,在定海樓避難居住的人,要麼老去,要麼搬出去住,缺乏維護的定海樓,漸漸顯露出荒廢的勢頭來。
鎮委會的人看得着急,但也不好随意請人來給二爺掃屋,擦拭法身,都是有講究要花錢的事!
萬一給了個想靠二爺撈偏門的神婆顧看,二爺在他們這片土地的功德都要敗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