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間,碼頭因為聽說要被中央劃分為改革試點區域,迎來了飛速的發展,就是還沒有正式的批文下達,但是也足夠碼頭熱鬧起來了。
鐵皮大船不再一年見不到幾次,船上的舶來品是一天比一天多。這時候還沒有什麼鐵皮集裝箱,全都是用木條釘成的箱子裝的大件。
你一堆,我一堆,碼頭上直接堆起了不少沉重的大木箱。有些能大到什麼程度呢?一個箱子,躺兩三個貨運工進去都不是什麼問題。
要不是洪爺給要卸貨的老闆們規劃了統一的堆放點,憑它們堆放的高度,能遮住不少人的視線,來往的人要是趕時間,穿梭在期間時,還不知道要發生幾起撞人事故。
來的船大了,貨運來的物品當然也多了不少,但碼頭就那麼大點地,所以,全靠木闆拼出來的碼頭,已經被拆了個七七八八,被鋪上了平整結實的水泥。再也不用擔心漲潮多了,會把木頭給泡發黴,泡爛。
同時,碼頭也迎來了不少外商出現,他們或衣冠楚楚,或頂着外國人深邃的五官在碼頭指揮,和要打交道的人寒暄。
完事後,有些悠閑的在小鎮内穿梭,感歎,“小鎮雖小,看着小巧玲珑,卻有不少人家家裡都能做到雕梁畫柱,也别有一番風情,這是小鎮,早些年的大戶人家,流傳下來的瑰寶嗎?”
招待的人笑而不語,因為他們也不知道,前些年,飯都吃不飽,誰有閑心了解這些風雅?隻知道這些都是當地漁民的祖屋。
面對客戶,話題聊不下去,當然就要進行适當的轉移,比如,“您遠道而來,一定要試試這裡的海鮮,聽說這裡還有一個海鮮市場,能當場挑自己喜歡的海貨找館子加工。”
有不少人聽聞都會心動,海鮮大餐啊,他們國家的就做的不錯,但出門在外嘛,總要試點新鮮玩意,才不算白跑一趟不是嗎?
楊家鎮碼頭呈一個長長的7字型,頭長身短,在頭的尾巴處,就是貫穿内陸的渭河,穿過渭河,就是比鄰的河口鎮。
而在頭前的碼頭走廊,就是楊家鎮建起的碼頭,這裡地勢平坦,加之有不少人都愛來挑的新鮮海貨,慢慢的,就成了附近最大的海鮮交易市場,楊萬平時就是在這裡擺的攤子。
市場往後,就是一棟棟排列整齊,刷着大白的騎樓,像城牆一樣防守在碼頭上。
一排排騎樓的左手邊,就是鎮民的田地,平整,看不到頭。但現在都有了一些廠子伫立再其上,就有了幾處濃厚的白煙,從并不高聳的煙筒裡直沖青天。
右手邊就是大型貨輪卸貨的地方,也是貨運工們工作的地方,這裡澆灌的水泥地因為需要,比海鮮市場的要寬了不少,也不知道在如今沒有填海造陸的情況下,是怎麼做到。
最近,在小鎮裡行走的陌生面孔,有不少都是從卸貨的碼頭出來的,想要去到海鮮市場,就要從小鎮内穿過,多繞一個小彎才能到。
但有不少老闆也不在意,去海鮮市場内挑點鮮活的,下館子讓店老闆加工,還有熟人帶着,應該花不了幾個錢,也能吃到沒吃過的好貨,而且,人都有好奇心,來到陌生的城市,總會想着,哪怕買不了多少,去看個新奇也好呀。
走過去的時候,路過市場後面的騎樓,整齊的三層樓高小樓,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的建在一起,不熟悉騎樓城内的人,很容易就會轉到暈頭轉向,找不到想去的地方。
騎樓城内的樓房作用都很相似,樓上兩層住人,一樓面對鎮子的門面就拿來賣東西。一間間的,就建成了一條長長的步行街。
這條步行街的牆壁上沒有什麼多餘的裝飾,家家戶戶都保留着統一刮的白膩子,很粗糙,沒有後世的光亮,且因為常年受海風的侵襲,它們看起來有些偏黃,配上整條街鋪就的青石闆路,讓人莫名有種錯覺,隻要能掃幹淨,就能讓人看的舒心。
一條條可以讓兩人并行的街道,其上還有屋檐能遮風擋雨,使得它們成了碼頭最繁華的地方。
有不少人在騎樓城背後的海鮮市場,撿完活奔亂跳的海鮮,就會拐進巷子内找手藝好,宰客沒那麼狠的餐館,出點加工費,讓老闆掌勺。
大鍋,猛火爆炒,吃到來的都不想走。得益于背靠海鮮市場的地理位置和低廉的加工費,不少餐館的生意都日益紅火起來,甚至還吸引來了更多的人想來開餐館,但都因為日益高昂的租金而止步。
但不少房東可不會管,他們隻會看見,來停住的外來有錢人變多了,自己又想要多賺錢,要快快的把自家的樓房改成旅店,供這些老闆休息,樓下餐館的租金也要提一提,别讓一個給不起的窮鬼,擋住了他的發财路!
讓不少想開餐館的老闆仇富道:“ε=(?ο`*)))唉,這些黑心肝的,什麼錢都賺!就不能合作共赢媽?年年都漲租,要是我在這裡也有一棟樓就好了!”
但随着來往的人數日漸趨于穩定後,大家也就看出來了,沒幾分真本事,或者說命裡不帶财的,手下經營着的鋪子,真做不下去的,就是給老闆送錢,送房租,加喝茶費、轉手費的!算下來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都能在老家買一棟房子了!市裡的門面聽說還沒有貴得這麼離譜!真是,誰是冤大頭誰就去租!
楊萬當初和她爸來看店面,聽到這些八卦,隻覺得無語,現在是後世90年代嗎?真當人人都能買得起市場裡的海貨?有點閑錢就能搞龍蝦回家做芝士焗龍蝦?
不可能,那天她跟她爸去市裡,看見家電鋪裡的烤箱,都還是貴重電器!比鎮子上的黑白電視便宜不到哪裡去!更别說能狠心下得起館子的,就更少了。
想吃好點的,一百塊就不見了!誰樂意?對比街邊一碗粉,帶整塊肉的,才兩三塊一碗!堪比鴻溝啊!
所以多的還是能吃飽的粉店,湯圓店,各式的小吃店,還要賣的都是重口的,能下酒的小吃才能街上做得下去。
這三種店,都是貨運工的心頭好,有他們幫襯,再小店面,它也能經營下去!
但要說來這裡賣力氣的貨運工最愛去哪些店?當然是前兩者啦,便宜量大還好吃。
後面的賽道,看楊萬生意好,也有模仿的冒出,新開的、舊開的小吃店,菜單上皆有了不少下酒菜出現。
路過聞着都饞人,小心翼翼的進去,賣點來嘗嘗,還挺下酒的,一兩的吃食,能就下一斤的酒!
但,它也真的貴啊!所以,絕大部分人再怎麼饞,都是要等他們發了點小财的時候,才會有底氣走進去,要一點解解饞,算是對自己辛苦的犒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