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時三刻,文武百官已經在太極殿外規規矩矩地排好了隊。
此時天還沒亮,鵝毛大雪漫天飛舞,将衆大臣凍得哆哆嗦嗦。
“今日為何遲遲不開朝?”一位官員小聲問左右道。
“誰知道啊,往常這個時候都進殿了。”另一位官員說。
“噓,小聲點,别被禮儀官聽見了,到時候又記你一筆!”
先發話的官員擡頭一看,果然瞧見禮儀官拿着小本本正朝自己這邊走了過來。于是他立刻噤聲,垂着腦袋裝作什麼都沒幹。
兩刻鐘後,内侍終于從殿内走了出來。
“宣百官入朝——!”内侍總管手持麈尾,高聲宣布道。
官員們依次緩慢入殿,分立兩側。
文官居左,武官居右。
片刻後,内侍總管再次高聲道:“皇上駕到——!”
百官齊齊行禮,山呼萬歲。
元興帝步入大殿,端坐在禦座之上,對衆臣道:“衆愛卿快快請起。”
大梁的早朝制度要求每個月集中彙報一次政務,各部門輪流向皇帝簡單總結一下這一個月以來的情況。
至于平時,一般來說都是“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然而每次早朝都能拖很久,衆大臣你一言我一語,至少也得一個時辰才能散朝。
如果碰上大量要緊事都堆在了一塊,那超過兩個時辰也是可能的。
就比如今日。
中書舍人郭子安率先向前一步,擲地有聲地禀報道:“臣郭子安有本啟奏。”
元興帝微微颔首,“啟。”
“陛下,臣接到西北泰和郡守上奏,其言西北戰事不斷,流寇肆虐,擾亂鄉裡。據言郡守已經派遣地方官兵多次剿匪未果,又有北疆賊子頻繁騷擾我大梁邊境,使得邊關士兵分身乏術,苦不堪言。還請陛下發兵援助,平内亂、定邊疆,早日還西北百姓以安居樂業。”
元興帝聞言,微微皺眉,“這些事朕怎麼才聽說?已經持續多久了?”
“這……”郭子安道,“奏書中并未明确告知,臣也是昨日才得知此事,心想此事事關重大,便一刻也不敢拖延,立即禀告陛下。”
“嗯,此事關乎邊境穩固,朕須深思熟慮,再做決斷。”元興帝緩緩道,“兵部尚書李和昌、大将軍顧懷仁、中書令陳斌、以及左右兩位都禦史,待會下朝後請留步,朕要與你們單獨商議此事。”
“臣等遵旨!”幾位大臣齊聲應道。
“說起北疆戰亂,朕倒是想起來,傅愛卿的長子在回京路上險中逃生,已經平安回來了?”元興帝看向傅景淵。
“正是。”傅景淵上前一步行禮道,“承蒙陛下挂念,犬子命大,從那北疆刺客的刀下脫身,又幸得當地村民搭救,這才撿回一條命。”
“傅愛卿勤政為民,想必也是上天開眼,天佑英才,朕甚喜之!”元興帝朗聲笑道。
“臣代犬子叩謝陛下!”傅景淵連忙拱手行禮。
“既然令郎已平安回京,官職一事今日也一并定了吧。”元興帝道,“衆愛卿對此有何想法?”
吏部尚書張啟東上前道:“陛下,太學祭酒楚維桢曾向臣舉薦過傅尚書的長子,言其品德端正、文采出衆,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吏部近來人手緊張,故而臣想讓傅公子來吏部任職,也好幫臣分擔一二。”
“嗯。”元興帝點點頭,“朕記得那孩子辦事謹慎,不驕不躁,确實适合去吏部。那就如張愛卿所願,任命戶部尚書傅景淵之長子為吏部員外郎。下朝後禮部去拟一道旨意,擇日入職即可。傅愛卿可有異議?”
傅景淵聞言面色大喜,連忙跪下行禮道:“臣叩謝聖恩!”
“還有,”元興帝又道,“令公子半年前出使大齊,想必也頗有所獲。還請傅愛卿總結其中具體事宜,上書一份與朕。”
“臣領命。”傅景淵立刻應道,“兩日後定将其中細節呈與陛下。”
下朝後,傅景淵滿面紅光,掩蓋不住的喜氣,就連步伐都輕快許多。
不少大臣紛紛前來恭維。
“尚書大人,恭喜恭喜!令郎青年才俊,聖上又對傅家垂愛有加,我等真是羨慕不已啊。”
“是啊,尚書大人真是教子有方。下官回去也得好好教育一下我那不争氣的兒子,讓他多向傅公子學習才是。”
“哎,各位同僚言重了。”傅景淵哈哈大笑,對其他官員拱手道,“犬子年少輕狂,初入官場若有粗鄙愚鈍之處,還得請各位同僚多多照看一二才是啊!”
傅景淵十分享受這種被衆星捧月般地圍繞追捧的感覺,心中不免有些飄飄然,但面子上還是十分謙遜。
上天保佑我傅家,傅景淵心想,雖然次子愚笨、三子不成器,但至少他精心培養的嫡長子還是十分拿得出手的。
然而傅景淵剛一回家,想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傅彥的時候,卻發現傅彥竟然不見了。
“大公子呢?”傅景淵問傅彥房裡的一個小厮道。
“家主,小的也不知道啊。”小厮低着腦袋,唯唯諾諾地說,“一大早小的就看見大公子帶着四喜出門去了,小的也不敢問。”
一大早的能去哪兒?傅景淵直皺眉。
“那等大公子回來,叫他過來見我。”傅景淵吩咐完,便一撩衣擺離開了。
此時的傅彥剛從城東的绫羅鋪子出來,在大街上快步走着,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
四喜見自家公子從鋪子出來就這個表情,實在是猜不透,于是試探地問道:“公子,您這是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