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聽瀾雖不知這些老油條為什麼要聽自己一個新來的做講解,但既然上官要求了,就講講吧。
賀聽瀾一口答應,走到衆官員面前侃侃而談起來。
“既然如今大梁與北疆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張,我就先對比這兩者吧。”
“經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認為大梁軍士們的優勢在于戰術更為靈活、缜密,且擅長遠程攻擊,應當以防守為主、攻敵為輔,采取誘敵深入的打法,應當盡量避免近距離肉搏。”
“先說刀劍類,大梁軍士們的刀劍更為輕便,适合快速劈砍,用起來靈活易操控。但同時,劍刃也更容易卷刃,造成武器的快速損耗。”
“與我軍正相反的是,北疆軍士的刀劍較重,破甲能力極強,适合近距離搏殺。”
“故而,當兩軍近距離混戰時,我軍十分不讨好。”
張懷義頗為認同地點點頭,提問道:“說得不錯,那既然如此,你為何沒有在報告中建議大梁軍士效仿北疆,也使用重刀重劍呢?”
“關于這個問題,想必各位前輩肯定早就想過了。”賀聽瀾笑着回答道,“之所以最後沒有采用,我猜測原因有二。”
“其一,便是戰士們的身體素質能力差距。北疆人種與我們不同,天生高大魁梧,又從小在馬背上長大。而大梁軍士大多是農戶出身,若是使用重刀重劍,反而會更加快速地消耗體力,起到反效果。”
“其二,便是重刀重劍的制作成本幾乎是普通刀劍的兩倍。大梁的鐵礦資源并不算豐富,至少相比齊國而言的确如此。軍士們數量反而更多,若是大規模使用重刀重劍,國内鐵礦根本不足以支撐。”
衆官員一邊聽一邊點頭,看向賀聽瀾的眼神漸漸從審視變為欣賞。
“所以,我覺得可以從改良淬火技術入手,提升刀劍韌性和硬度,在保證輕便的前提下減少兵器耗損。”賀聽瀾總結道。
“再說弓弩,我認為這可以是我軍着重使用的一類兵器。既然大梁軍士不善于近身搏鬥,不如加重遠程攻擊的殺傷力。”
“大梁與北疆之間的戰事主要歸因于北疆人觊觎大梁的物産資源,故而試圖入侵。而主戰場一定是在蒼岱山脈一帶。”
“蒼岱山脈是大梁的天然屏障,易守難攻。往北便是北疆人的地盤,地勢平坦。所以,隻要大梁的弓箭手們占據高處,便可以阻擋北疆騎兵的進攻。”
“現如今我軍大規模使用的弓弩準頭極佳,但是拉弦較慢,而且每次隻能裝一支箭。若是北疆騎兵行軍速度過快,且人數衆多,那麼弓箭手們的速度很可能跟不上對方進攻的速度。”
“要想改進,可以從提高射程和射速兩個方面入手。”
這時,一位留着胡子、看起來有點喜慶的官員提問道:“你之前也說了,我軍戰士普遍力氣不夠大,現在使用的是四鈞弓。若是要提高弓弩射程,勢必要使用六鈞甚至七鈞以上的弓。恐怕他們很難适應吧?”
賀聽瀾隐約記得此人是軍械司司正,好像叫……
叫什麼來着?
完了,把上官姓什麼給忘了!
于是賀聽瀾假裝自己記得,從容不迫道:“司正大人所言極是,六鈞以上的弓很難被人拉開,但是機械可以。”
此言一出,在座的官員們紛紛來了興緻,滿臉期待地等着賀聽瀾的後文。
“我們可以将連弩和戰車做一個結合,這樣士兵隻需要操控戰車上的機關,便可以輕松發射六鈞甚至是十鈞的箭。”
“除此之外,還可以解決裝填和拉弦較慢的問題。如果在戰車内部設計兩個槽,一個用作發射,一個用作儲備,兩者交替工作,就可以一邊發射一邊裝填,達到不間斷發射的效果。”
“雖然這種戰車較為笨重,難以挪動,但是用于守關守城還是很合适的。況且,我軍要面臨的主要問題也不是如何進攻别人,而是如何守住邊關。”
那名長相喜慶的司正點點頭道:“這個想法倒是很好,隻是實施起來談何容易?别的不說,光是要設計出這樣一個連弩戰車就不知要花費多少時間和人力。若是在我們造出戰車之前,北疆人就打進來了怎麼辦?”
賀聽瀾勾唇一笑,“實不相瞞,下官還是無名寨大當家的時候,便制造過類似的機關裝置。小是小了點,但機關核的原理差不多。大家若是感興趣,改天我可以再做出來一個為大家展示。”
“當真?”司正眼睛一亮,捋着胡子笑起來,“如此甚好,那便請賀技正改日讓我等開開眼罷!”
賀聽瀾莞爾,“是。”
緊接着,賀聽瀾又将甲胄、攻城器械、長刀長槍等兵器分析了一通,講得頭頭是道,根本停不下來。
等到賀聽瀾終于講完,他才猛地發現現在已經過了午膳時間。
竟然講了這麼久嗎?
“賀技正不愧是大将軍親自舉薦過來的,果然是個人才!我軍械司能有賀技正,實在是幸事一件啊!”另一名主事羅守誠笑着說道。
“大将軍親自舉薦?”賀聽瀾疑惑道。
“是啊。”羅守誠詫異地看着他,“大将軍特意來找到我們司卿,說他在甯遠郡尋到一個人才,要舉薦到我們軍械司來。”
“難道,大将軍沒跟你說?”
賀聽瀾愣了一瞬,搖搖頭,“大将軍隻說軍械司正在招人,安排我過來考試。”
此言一出,其他官員們都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