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八皇子還不到一歲他的生母也隻是一個采女。
七皇子也隻有五歲,再加上先帝是在她母妃寝宮不知明的暴斃而亡他自然要受牽連。
母妃定了罪他也被排除在皇位之外。
大臣聞言先帝駕崩的消息後都紛紛急言商讨立新帝之事。
當時朝中分為兩派。
一派以劉妃母家的父親劉學士為首的劉遞,主張立自己的外孫七皇子為帝。
這自然引起了以另一派為首的穆丞相的不滿。
穆丞相是先帝的忠臣,至二十七歲開始就跟着先帝。
本來他也不是什麼官家子弟,家裡更沒有人在朝中做官,就是一鄉野人家。
直到那年先帝出宮遊玩無意結識了當時還是在大街上賣草鞋的穆韋。
一番交流下來先帝發現這人滿腹經綸亦頗有才識。
對治國政治辦事能力很有自己的一套見解,先帝便當即表明自己的身份問他是否願來朝為官為先帝辦事。
就這樣穆韋被先帝帶到了宮裡,從最低的小官做起一步步做到了今天身為朝廷一品大官的穆丞相。
可以說沒有先帝的提拔與賞識就沒有今天的穆丞相。
滿腹經綸又怎樣若是沒有先帝這樣的伯樂他又怎會成為耀眼的明珠,如今怕還不知道在哪個大街上賣草鞋吧!
驟然聽見先帝駕崩的消息他又怎能不傷心,尤其還是知道是在劉妃的寝宮不知明的暴斃身亡時就更加難過與憤怒。
憤怒的對象當然是劉家人。
不管劉妃是否對先帝的飲食動過手腳亦或是其他的加害,但這在穆丞相的心裡又有什麼區别。
先帝好好的在寝宮用完膳又怎會毫無征兆的暴斃。
還不是因為你劉家想扶持七皇子登基做皇帝,所以才派人暗害了先帝好讓自己的兒子做皇帝。
這樣你這個劉家外戚才好把持朝政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樣的事在曆史上又不是沒有發生過。
所以穆韋當時極力反對七皇子登基,可他當時又沒有合适的皇子扶持登基。
也同樣遭到劉學士的打壓,雙方皆僵持不下。
就隻能由當時的王皇後自己的生母出面垂簾聽政,把持住朝堂商量立新帝之事。
可就在這時七皇子卻突然患上風寒去世,這對劉家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劉家沒了幼子可扶持也之好作罷,便跟着母後另選新帝。
有資格登基的人選也隻剩下八皇子,可八皇子年幼暫時不能登基。
隻能先選出一位攝政王把持朝政,于是衆臣又在為由誰來做這個攝政王時争論個不休。
這時自己的皇祖母王太後不知從哪拿出先帝的遺诏來。
上面卻寫着讓當時還是自己身為二皇女的定國公主繼承大統之位。
這對那些大臣們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
有不可置信的、有反對的、有中立的、也有覺得荒唐的。
總之當時朝中什麼聲音都有。
在衆大臣還沒有從那遺诏中回過神來之時,皇祖母王太後又招去穆韋與外祖父榮國公去長頤宮密談了三個時辰。
大家都不知道皇祖母跟穆丞相與外祖父都談了些什麼。
隻再次議朝的時候就聽見穆丞相力擁自己為帝。
有皇祖母手中先帝的遺诏和穆韋的支持,以及還有以母後跟皇祖母為首的榮國公鼎力擁護。
用他手中四十萬的兵權内外震懾此事竟也出人意料的定了下來。
榮國公乃是母後的父親也就是自己的外祖父,自己的親外孫女當然是無話可說的。
隻要是自己女兒生的,外孫女與外孫又有什麼區别,何況還是要登基做皇的外孫女千古以來也沒有幾人吧!
而現在出的這位女帝對王家來說無疑都是莫大的榮耀。
于是在一個吉慶的日子自己身穿帝王服,站在權利的最巅峰仰視着百官的朝拜成為了一個讓百姓與大臣談論的女皇帝。
自己登基後尊生母王皇後為太後。
尊皇祖母王太後為太皇太後,這些不過也是幾個月前才發生的變化而已。
在宮女的輕喚下這些思緒才慢慢散去,看了一眼鏡中的自己因為是上朝發髻都比較簡單戴上朝冠即可。
朝服也很快穿戴好完整,敷了一把熱水臉又上了少許面脂這才由宮女攙扶着出了寝宮。
瞬華見我出來便親自過來攙着我向攆轎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