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門之變的失敗,讓長州藩的勢力受到極大挫折,由于曆史出現變化,高杉晉作早就在1862年于長崎病逝,長州藩内部陷入一片混亂。或許發現南明是塊硬骨頭,自己現在啃不動,再加上長州藩是日本“攘夷”急先鋒,因此英國暗戳戳挑動其他西方國家派兵前往日本,共同對付長州藩。
孝明天皇很快向幕府下達“征讨長州”的敕命,共聚集36個藩的軍隊向長州藩開動,十多萬人浩浩蕩蕩地出發。
對于一些西方國家而言,長州藩的行為無異于瞌睡了有人遞枕頭,長州藩的攘夷團體光明寺黨全然不顧當前的局勢變化,貿然向美國、法國、荷蘭的船隻開炮,最終引發四國艦隊炮擊下關事件。
與此同時,長州藩面對幕府的隊伍節節敗退,不得不想辦法向幕府求和。負責征讨長州的德川慶勝、西鄉隆盛等人認為,直接開戰屬實有些出力不讨好,應當采取“以長制長”的策略,雙方開始談判。
朱永安當然不能袖手旁觀,她暗中派人向德川家茂傳遞信息,表示幕府隻要嚴懲長州藩,南明方面就可以給予幕府更多的經濟支持,幫助幕府解決當前的财政難題。
同時朱永安也找到孝明天皇,故意指出長州藩的問題根源在于藩主不作為,必須讓毛利敬親父子來到京都聽候發落。
在經過談判以後,長州藩同意拆除藩主所在的山口城,嚴厲處理部分攘夷人員,驅逐當初的“漏網之魚”公卿三條實美,但是毛利敬親很清楚,如果自己乖乖去京都,大概率有去無回,因此他堅決不同意前往京都。
毛利敬親的養子毛利元德認為,長州藩之前和南明有摩擦,而且根據可靠消息,南明的武器比長州藩厲害不少,如果自己拒不去京都,南明的軍隊可能會找理由進入長州藩,與幕府形成兩面夾擊之勢,必然使長州藩遭遇滅頂之災。所以毛利元德準備前往京都“反省”。
禁門之變發生時,位于京都的長州藩邸被大火燒毀,毛利元德在被送到京都以後,找不到可靠的落腳之處。這時候朱永安适時出面,說是在鳥羽區有一處莊園,可以将毛利元德暫時關在此地。
說是“暫時”關押在莊園裡,實際上朱永安準備長期将毛利元德作為人質,而毛利元德也不是吃素的,他在看到莊園附近的南明駐地以後,頓時變得十分激動。
身體剛剛痊愈的朱永安,帶着人進入莊園大門,然後進入屋子。毛利元德察覺到有人進來,看都不看直接抄起桌子上的茶具,對準門口擲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