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姑姑一家肯定很生氣,但唐秋甯一點都不後悔。
要是不攔截下這份工作,她就得下鄉去了!她家條件沒姑姑家好,也沒有門路找到工作,就連買工作的錢大部分也是借的,這都得她工作了拿工資慢慢還。
學徒工一個月十三塊錢,轉正了有二十三塊,她攢個兩三年就能還完了,還能留在城裡當工人......
心情好,走路時麻花辮也跟着一甩一甩的,唐秋甯徑直去了生産車間找到了隻見過一面的生産主任,去領了工作服後就跟着一位老大姐學習。
廠子小,工人少,待久了就能把廠裡的所有人都給混熟,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能知道。
老大姐好奇問:“被你搶了工作的親戚現在怎麼說?有沒有找你們鬧賠償?”
旁邊好幾個人看起來在忙工作,實際上手裡的速度慢了下來,正等着聽八卦呢。
唐秋甯被問得臉紅,氣惱老大姐說話不分場合,這種問題,叫她怎麼回答,她确實是搶了表妹的工作,但她又不是白搶,這個工作她也是花錢買了的,表妹家也沒損失錢。
“沒定下來就是沒成嗎,我這出的價合适,人家也就賣給我了。至于親戚家裡,他們家好幾個工人呢,家裡條件不錯,本來就該有人下鄉去的......”
這話一出,就有人開口道:“那他家确實不是買這個工作,怎麼别人家都有下鄉的,就他家特殊呢?家裡好幾個工人,這條件很不錯了,難道全家都是工人,這公平嗎?”
其他人不吭聲了,誰都知道說話的老大哥的二兒子下鄉了,當時就是因為沒錢也沒門路買到工作,才過去三年,他二兒子在鄉下結婚生娃了,要是一直這樣下去,說不準以後就得一輩子留在鄉下安家了。
見大家沒再揪着這個問題問下去,唐秋甯悄悄松了一口氣。
——
宋雨晴總算是順利出了門,手裡揣着唐秀香給的一毛五分錢和一張糧票,讓她中午趕不回來就在外面買點吃的。
包裡還有家裡的戶口本,和她的小小、初高中的畢業證。這下,她總算是把家裡人的名字都給認全了。
宋雨晴本來想先去找楊曼曼的,但沒辦法,她不知道楊曼曼家的地址,以她和楊曼曼“最好朋友”的關系,不該不知道,所以她不敢問家裡人,也不敢随便問其他人,生怕一問就問出個熟人來。
一邊往外走一邊記路,在街口那問了個路人知青辦在哪。
到知青辦時,宋雨晴看到裡面的辦公室牆上有挂曆,還有全國行政地圖,才發現宋家家裡沒有這東西。
“同志,找誰?”一位三十多歲的男同志問。
“您好,我是今年高中畢業,來了解知青下鄉安排的。”宋雨晴也不知道這麼說對不對,看小說的時候就知道山上下鄉,但還真沒具體去了解過當時的政策,但每個地方的政策不同這是肯定的。
介紹了幾句,宋雨晴了解到這位同志姓楊,他旁邊的女同志姓劉,兩人負責的就是知青下鄉的事情。
劉同志給她介紹道:“去年四月份,粵省軍區生産建設兵團正式成立,現在咱們這邊的知青下鄉基本都是往海島那邊分配。那邊現在還缺着人,不過主要缺技術人員......”
劉同志沒說完就覺得自己說得不對了,才剛高中畢業的學生,哪有什麼技術水平,但還是提了一嘴,說現在報名去海島的技術人員有機會進到那邊的工廠工作。還有一份《上山下鄉志願申請書》要交上來。
也就是劉同志提到了粵省軍區生産建設兵團,不然她都不知道現在整個海島都隸屬于粵省。
宋雨晴借口要看看地圖位置,挪到了牆邊仰頭看,發現這會兒的行政地圖和她從小認知的大緻一樣,隻是有些許的不同,例如海島現在還沒從粵省分出來建省。
再瞟向旁邊的挂曆,順口問了劉同志今天是不是6月22,得到了肯定答複,宋雨晴也就對這個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有了空間和時間上的概念。
今天是1970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