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鞅一路來到了栎陽,這是如今秦國的國都。
在過去長達三百年的時光中,秦國都以雍城為都,直至秦孝公之父秦獻公繼位後,為求“北卻戎狄,東通三晉”,便将都城遷到了栎陽。
栎陽是一座新興的都城,不如臨淄繁華,不如大梁氣派,但在衛鞅眼中,這座城池卻與苦窮的秦國一樣,蘊含着無限的希望。
與衛鞅不同,一些士子才來到秦國,便不由嘀咕了起來。
這秦國也太窮了吧?就算他們能夠在秦國獲得高官厚祿,也沒有地方可供他們消費啊。
一時之間,有些人打起了退堂鼓。
但不管怎麼說,來都來了,他們準備先見秦國國君一面,再做打算。
嬴渠梁在聽說入秦士子多達三四百人之時,頗為驚喜。
他對身邊的寵臣景監說道:“這麼多人中,隻要有真才實學的人能夠達到一半,寡人若能将這些人留下來,何愁我秦國不興?”
不過,嬴渠梁也知道,如今有本事的人不少,人家卻不一定願意留在他的秦國。能夠留下多少人,既要看他這個秦國國君的表現,也要看對方與秦國的契合度。
景監道:“君上如此誠心求才,必能覓得良才,為君上出計強秦!”
對這些入秦士子,嬴渠梁做足了歡迎之态。
因此次入秦的人過多,嬴渠梁決定挑選一個日子,統一見他們,為他們解答心中的疑惑。
然而,“求賢大會”還沒來得及舉行,邊關處就傳來了韓國和趙國聯合向秦國發兵的消息。
在聽到這個消息後,嬴渠梁急匆匆地命人召集大軍,準備抵禦韓趙聯軍。
其中一些士子也開始收拾包袱,準備跑路了。他們來秦國,是追求高官厚祿的,他們可不準備陪着秦國一起挨揍。
嬴渠梁一面安撫着入秦士子們,一面為邊關戰事而着急,幾乎徹夜未眠。
然而,沒幾日,他就聽說“秦軍”大敗韓趙聯軍,韓趙聯軍死傷過半,韓國主将和趙國主将盡皆被虜。
嬴渠梁的臉上頓時浮現出些許古怪之色。
即使他再怎麼希望自家軍隊能夠抵禦敵人,可這戰況,也未免太離譜了吧?
前幾年,秦軍還在趙軍手上吃了敗仗呢,怎麼忽然間,他的軍隊就“開了竅”,能夠大敗韓趙聯軍了?
跟韓趙聯軍交戰的那支軍隊,當真是他的秦軍嗎?
“邊關急報!”
嬴渠梁聞言,趕忙命人将那封急報呈了進來。
那封急報是他派去抵禦韓趙聯軍的将領送來的。在這封書信中,那名将領說,他在前去抵禦韓趙聯軍的途中,遇到了另一支“秦軍”。
那名秦軍的首領,自稱嬴稷。
就是他,率軍大敗韓趙聯軍,并俘虜了韓軍和趙軍主将。
“嬴稷……”嬴渠梁将這個名字放在嘴邊反複念了幾遍。
他們老嬴家何時出了這麼個将才,他怎麼不知道?
秦國國君能夠調動的所有軍隊,都在他的手中,“嬴稷”手中的秦軍,又是哪兒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