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秋高氣爽,田裡的麥子已經徹底變成了金黃,村裡家家戶戶,都熱熱鬧鬧的準備開始秋收。孩子們也都不再漫山遍野的跑了,天天在田裡晃蕩着,看着果實不能讓鳥雀吃了去。
他們攢足了精力,準備幫着大人幹活。等搶收之後,地裡剩下的麥穗兒也不能浪費了,都要撿回家去,湊一湊,也是一頓飯了。
辛苦忙碌了大半年,村民疲憊而歡騰的期盼豐收,但又有很多憂慮:這些收成在繳納了丁銀和田賦之後,再還了往日欠的債,還有多少口糧剩下?
還夠不夠留存明年的種子?等過年的時候,能否吃上一口肉,給家人做一件新衣?是否又要再去借貸?能不能攢夠錢,讓兒子娶上媳婦?
唉,生的越多,這丁銀也越高,真是叫人不知如何是好。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注1)
還好葉林家已經将這些事都交托了出去,加上他每月都能領到的糧食。倒是不用為收成多少而擔憂。說實話若不是為了供他讀書和還債,這家裡的條件在村裡已經是頂好得了。
這日,葉林在家中坐着正與葉婆婆閑談,說着以後的打算。若是落榜但僥幸名次較高,能取得去往國子監的資格,他必會在那裡盡快落腳,讀書之外也找些營生,好早日能把葉婆婆和弟妹接過來,不然留他們老的、老小的小,讓他怎麼放心?
若是沒能取得貢生資格,那麼他在這未來三年還是要繼續努力備考,同時家裡也還需要有些營生,不能再整日靠下苦力氣,種田為生了。
葉婆婆倒是不太贊同他的話:“林哥兒,你就隻管放心讀書便是了,不用擔心,我老婆子身體還康健着呢,再種三年的地不成問題。”
“可是弟妹總要開始進學了。去私塾讀書還有另外的花費。我雖然可以給他們開蒙,但正經還是要跟着老師與同窗們一起才行。”葉林看着葉婆婆,緩聲道。
葉婆婆看着葉林,像是看着不懂事的小娃兒一樣對他道:“嗐,萱姐兒一個丫頭片子,哪裡需讀書進學。跟着我學點兒繡花、做飯的本事就行了。以後到了婆家,也能伺候公婆。”
“以後林哥兒能給他找一戶殷實的婆家也就可以了。”
葉林皺了皺眉,并不贊同葉婆婆的想法。
雖然說現在是古代,要按照現代的思想去教育萱姐兒,就是害了她。有個詞叫做墨守成規,在自身力量不足以打破規矩的時候,還是低調做人的好。
可該懂得的道理,該認的字,肯定是要讓她學的。
就是不去當個女狀元,但管家理事,也是需要知識和手段的。若是将來嫁了人,與夫君之間沒有共同語言,這一輩子豈不是寂寞。
萬一兩人合不來,她自己識文斷字,起碼也可以找些有趣的事來打發時間。而且原身如此聰明,基因肯定很好。說不定好好學習,還能培養個才女出來,寫一些詩詞,未來流芳百世呢。
何況葉林覺得,他來這古代一遭,也不至于不能奮鬥出個結果,還能連這點讀書的條件都提供不了?那他也枉為現代高精尖人才了。
不過此時他并不打算與葉婆婆細說,她年紀大了,思想觀念轉變需要一些時間。等家裡掙來了足夠的錢,他也有些功名在身,到時再跟葉婆婆說:官家小姐都是要讀書的。她自然第一個就贊成萱姐讀書的。所以當務之急,還是要先多掙些銀錢。
果然,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葉林想了想,跳過這個話題:“咱家還是要有穩定的營生才行。這個鹵肉方子不錯,我們可以每月做些鹵肉去大集上賣,應該是夠日常花銷了。”
“就算不在大集上,平日裡誰家想喝點兒小酒,肯定也會願意掏幾個銅闆來買的。”說着,将一個菜譜拿出來給葉婆婆細看,這原是一個鹵肉方子,乃是葉林在現代的時候,自己研究的。
那時,各種鹵味盛行,辣的,不辣的,南方的、北方的都各有其味,而且在超市裡要買鹵料也很方便,他愛琢磨這些,先是買來成品鹵料研究,做出來給朋友同事品嘗,又多次改善之後,最終留下的口味最好的配方。
葉林打算将這方子賣給大順齋,先賺上一筆。自己家裡也可以配上些鹵料,凡有大集,都可以鹵上一些下腳料,花生米,蠶豆之類的,每月賺幾百銅闆,應該是沒問題。隻要不提供給飯館,跟大順齋競争,應該也無大礙。
葉婆婆接過方子,仔細展開:“這能行嗎?”
“您可别小看它,這下酒的小菜往往賣得最好。這樣阿婆你也不會太累,大集每次熬煮加售賣不過也就兩三天的功夫,正好我可以休息活動一下,也不會太耽誤讀書時間。”
葉婆婆笑着應着:“那就好啊!這有了收入,心裡也安定不是。”
旁邊萱姐兒探頭看看方子:“我可以幫忙打下手,洗菜、切菜、收銀子、算賬我都行。”晨哥兒聽着鹵味,口水都要流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