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中文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中文 > 在水浒世界裡做大嫂 > 第6章 賦稅

第6章 賦稅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提起宋代,一般人想到的是什麼?

是繁榮,是商業發達,是風雅,是文化……

但對于宋三郎這種小吏,以及比他層次更低一些的小民來說,是賦稅,是層層疊疊,怎麼交也交不完的賦稅,和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新出現的雜稅。

閻嬌嬌曆史不好,對此沒有直觀的了解,但如果她曆史稍微好點,便會了解一個不算冷的冷知識——徽宗朝,也就是水浒衆人生活的這個時代,人口數量與唐代的開元年間不相上下,但稅收最高達到唐代的9倍。就算把隐戶,以及商業發展等原因加進去,這個人口和稅賦比例也是可怕的。

宋代的稅制基本上延續了唐代的兩稅法,分夏稅和秋稅。僅從正稅來看,征收比例是很低的,不僅低于唐,甚至低于明清,但它的附加稅和雜稅卻十分高昂。例如台州的稅目,計有上供錢、折帛錢、坊場正名錢等等,總共四十四項,其中的正稅僅有上供錢、綢、絹、綿四項,其餘四十項均為附加稅和雜稅。而從建德府的征稅來看,正稅僅為20%左右,雜稅為77%,役錢為2.75%。

這種奇怪的稅制主要有兩個原因造成,一個是中央和地方的失衡。唐代亡于藩鎮割據,所以宋代的統治者就采取了強幹弱枝的辦法,在财政上采取中央集權管理——中央計司核定州軍必要的開支數額,由地方截留經費,其餘财物均收歸中央,稱作上供。

在宋初負擔不太大,吏治又相對清廉的時候,這個賦稅制度其實還挺好的。但到了中後期,随着宋夏等戰争的進行,中央加大對地方的征調,地方經費便越發的捉襟見肘,最糟糕的時候,赤字是預算的三倍。為了解決地方政府的問題,各地衙役自然要變着法兒的收稅。

還有一個,就是在具體征收稅收的時候,官府給收稅的百姓定了一二三四等的等級,等級越高,交的稅越多,責任也越重。這原本是好意,但是大宋賦稅太重,重到連一般的富戶和小地主都支撐不起,所以他們會想辦法将這些賦稅轉嫁給等無權無勢的自耕農,把四等戶評為一等戶。等自耕農們跑完,便是富農破産,然後便是小地主……

以宋三郎的見識,他還想不到可怕的連大地主都破産的狀況,他現在能想到的,無非是他見到的中小百姓,“我們這裡的縣尊是個清廉的,隻要能交夠上面的,便不再多立名目,所以百姓還能活下去。可濟州那邊的縣衙貪的緊,還一心想要往上活動,恨不得刮地三尺。底下的百姓實在活不下去了,便有趁夜抛棄田地戶口,舉家逃亡梁山的。開始隻是幾個幾個,後來便舉家,舉族結伴……唉,小民逃走了,富戶雇不到人耕種,地裡的莊稼收成便影響不少。地方縣衙為了避免考評受損,又不上報逃戶,因此賦稅也不會減少,我看再這麼鬧下去,他們也要跑了。”

閻嬌嬌對水浒的故事本身也不熟悉,提到裡面的人物,腦子裡也隻能想到“土匪”二字,哪裡想到背後還有這麼許多故事。

能讓百姓放棄視之為生命的土地,可見當地壞到哪裡去了。

“你也别惱,晁大哥跟我家是世交,他是石碣村保正,每年需要幫衙門催稅。”說到這些,宋三郎的聲音小了些,“朝廷賦稅甚嚴,不許催科,隻接受憑由,分發給人戶,依照規定繳納。如果又遇到頑固的,交不上稅的人家,衙門可不管緣由,隻勒令保長補齊,若補不齊,便要打闆子。晁大哥家中雖然殷實,也經不起這個折騰,這些年我雖從旁幫忙,但杯水車薪……他打上生辰綱的主意,多半也是被逼的狠了……他是懂莊戶上的事情的,若是去了梁山,那些逃亡的百姓算是有福了。”

見閻嬌嬌不僅不告發,還幫自己想辦法隐藏,宋三郎心中覺得兩人親近了些,便又說了些肺腑之言。閻嬌嬌聽了半天,也知道他是不想兩人心中生嫌疑,最後便隻能說道,“停停停,我知道了,你是好人,你那晁大哥也是好人,但不管怎麼說,我是決計不做土匪婆子的,你也不許去,咱們暗地裡能幫點就幫點,但不可能把自己賣了。”

“那是自然。”宋三郎心中也是這麼想的,頓時又覺得閻嬌嬌更可親了,将招文袋裡的那錠金子掏出來給她,“他們送了我一百兩金子,我本是不想收,但劉唐兄弟說寨子裡有規矩,講究有恩必報,我不收他不好交差,所以才拿了這一錠金子。之前是忘記了,如今你既然翻了出去,這金子就交給你保管。”

“怎麼,這是拿錢來堵我的口啊。”閻嬌嬌斜眼看他,一副我可沒那麼好哄的樣子。

“哪裡,你是我渾家,咱們家裡你掌家,這金子自然得你使。”宋三郎開竅之後,這話也說的好聽,“别說是這個了,今後我其它的錢财俸祿,也都給你管。”

“哼,是你求我,我才收的。”閻嬌嬌把金子收到了手裡,把玩起來時臉上忍不住就帶了笑,“你是個沒心眼的,手又松,以後錢财的事情就由我來管。我不阻着你幫人,但凡事有個商量的,總能周全些。”

“是是是。”宋三郎忙不遲疊的答應着,但忽然像是想起什麼似的,有些卡殼。

“怎麼了?”閻嬌嬌敏銳的感覺到他的反應,立刻追問。

“也沒什麼大事,”宋三郎斟酌片刻,最後覺得還是實話實說的好,“經常在衙門口賣熱湯的那個王公,兒子在打西夏的時候服役死了,兒媳婦跑了,家裡隻留了個才三歲的小孫孫,又沒什麼田地,所以才城中賣熱湯為生。我看他可憐,之前許過他一副棺材,你看……”

對于這個年代的人來說,棺材并不是什麼晦氣的東西,相反,一般到了知天命的年紀,兒女便會為父母打造一副放在家裡,今後年年拿出來刷油保養。老年人一看到這個,便覺得自己百年後有了寄托,不必暴屍荒野,心中也甚是安定。

家裡藏着一副壽材,那是富足的象征。若是沒有,老人便惴惴不安,總覺得自己來去無依。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